拜登政府提升美台關係的三重邏輯2021-05-10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辦公室(高端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拜登政府的對台政策表明美國兩黨在台灣問題上具有較多共識,也反映其在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的過程中,台灣問題的戰略意涵出現了新變化。
美國能否從阿富汗一走了之2021-05-08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雖然拜登政府希望通過阿富汗撤軍來延續其全球霸權,但倉促撤軍卻極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外交和人道主義危機,對美國的國際地位和形象造成更大傷害。
評論新疆事務應尊重事實2021-04-20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某些西方政客的算盤是:搞垮新疆棉花產業,製造就業等民生問題,重創新疆經濟,引發社會動亂,給中國政府製造麻煩。
美俄僵局何時了2021-04-07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拜登政府在不斷向俄施壓成效不大的尷尬局面下,或許要權衡利弊,不排除在其執政中後期美俄關係出現間歇性的緩和跡象。
中美在軍事安全領域可能的合作清單2021-04-06
姚雲竹(Yao Yunzhu) 中國人民解放軍退役少將
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中美之間的利益衝突最明顯地表現在雙邊軍事關係、或者更宏觀的安全關係中。對於未來中美之間的合作,作者從軍事和安全領域提出幾點建議。
美國在亞洲備戰使和平面臨的威脅上升2021-03-30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當兩個積極性很高的大國為爭奪影響力而競爭時,競爭支持者們已經做好發生全面軍事衝突的最壞打算。但在採取下一步行動之前,國家領導人必須重視致命衝突所付出的代價。
- 四邊機制加劇東亞緊張局勢2021-03-28
薩賈德•阿什拉夫(Sajjad Ashraf)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兼職教授
四邊機制是由美國支持的亞洲國家加上澳大利亞組成的鬆散民主國家聯盟,意在與中國的經濟相實力抗衡。但它可能反而讓中國有足夠的動力不惜一切爭取得到認可。
四邊機制會成為對抗中國的「亞洲北約」嗎?2021-03-27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講席教授
四邊機制是將中國圍繞起來的新生民主國家集團,被中國斥為遏制中國增長的赤裸伎倆。如果美國操縱無誤,它確實有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阻礙。
華盛頓捲入領土爭端可能導致與中國開戰2021-03-25
特德·蓋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早就應該全面重新評估華盛頓在東海和南海爭端中的立場了。隱晦的義務和戰略模糊只會增加各方所面臨的風險。
什麼會引發中美戰爭?2021-03-15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修昔底德把最終撕裂古希臘世界的戰爭歸因於兩點:雅典勢力的崛起,以及守成勢力斯巴達對雅典崛起的恐懼。為了防止新的冷戰或熱戰,美國和中國必須避免過度恐懼和誤判變化中的大國關係。
- 美國「過度安全化」使中美關係受傷2021-03-12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過度安全化」令美國作繭自縛,既加害中國,也自損其身。
美國空襲敘利亞劍指伊朗和俄羅斯2021-03-12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美國此次空襲敘利亞的目的是證明美國領導力回歸,中東仍是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
拜登對華軍事政策重在「謹慎遏制」2020-12-29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辦公室(高端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遏制或對沖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將是拜登政府對華軍事政策的主要考慮,但其基本立足點是在遏制的同時謹慎避免發生重大軍事摩擦。
- 明年南海形勢展望2020-12-25
吳士存(Wu Shicun)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
隨着中美政府間對話和溝通機制的恢復或建立,以危機管控為導向的對話、以法律鬥爭為主要內容的對抗和以擴大軍事存在為目的的海上力量博弈,將是未來中美南海「競合關係」的主要形式。
- 2020年中美南海局勢較量回顧與前瞻2020-12-23
聶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拜登新政府上台後,南海將繼續是中美地緣競爭的重點區域,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目標仍將是阻止中國影響力在該地區的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