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美國空襲敘利亞劍指伊朗和俄羅斯

2021-03-12
賀文萍.jpg

當地時間2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下令美軍對敘利亞東部的伊朗支持的民兵組織目標發動了空襲。此番空襲已造成17名支持伊朗的武裝分子死亡。那麼,一向給人“溫文爾雅”、“沉穩內斂”的拜登怎麼剛上任一個月就大打出手,並刻意選擇敘利亞作為其展示美國領導力的對象呢?

首先,此次空襲為的是彰顯“美國回來了”以及重返領導力巔峰這一訴求和目標。自拜登入主白宮以來,不管是拜登總統本人,還是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丁,大家都眾口一詞地在各種雙邊和多邊外交場合聲稱“美國回來了”、回到了多邊外交、回到了聯合國各組織,同樣也回到了北約和歐洲盟友身邊。但這種回歸不是簡單作為一個普通成員“歸隊”,而是領導力的回歸。為了在北約、歐洲和中東盟國當中樹威,拜登需要干一件“大事”來證明美國領導力的回歸。從此次空襲的時間選擇看,它發生在G7領導人會議、慕尼黑安全會議、北約30個盟國的國防部長會議等最近一系列美國加強與歐洲盟國“團結”的會議之後,這也充分說明拜登政府是在與歐洲盟友協商之後果斷採取的這一超常規行動。

其次,美國此次空襲打擊的是敘利亞,但實際劍指伊朗和俄羅斯。明面上,美國空襲的理由是報復2月中旬伊朗支持的敘利亞民兵武裝用火箭彈襲擊了美國領導的國際軍事聯盟在伊拉克的基地,並造成了人員死傷。但實際上,還未等對此次火箭彈襲擊的詳細調查結果出籠,美國就急急發動空襲,原因應該是美國重返伊核協議的時間窗口不等人了。

眾所周知,特朗普執政時期,美國不僅退出了奧巴馬政府與伊朗達成的伊核協議,且對伊朗實行了從金融封鎖到禁止石油出口的全方位制裁。伊朗也從美國退出伊核協議的次年開始採取逐步推進的“切香腸”戰略,一步步突破伊核協議對其濃縮鈾丰度和離心機數量等的限制。2020年底,自從拜登確認當選下屆美國總統之後,伊朗對美國重返伊核協議的期待值很高,但它採取的是通過不斷施壓來逼迫美國加快重返協議進程的倒逼戰術。如2020年12月,由強硬派主導的伊朗議會通過了一項立法,為美國放鬆對伊朗的制裁設定了兩個月的最後期限。2月初,伊朗外長扎里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公開表示:“考慮到伊朗議會(2020年底的)立法以及伊朗新年之後的選舉氛圍(今年6月總統大選),留給美國人的時間不多了。”

雖然拜登政府考慮到歐洲國家對伊核協議這一多邊主義外交成果的堅持,也有意修正特朗普政府的“錯誤”並重返伊核協議,但拜登政府不喜歡伊朗的逼迫,強調伊朗應首先限制核計劃。而伊朗則要求美國首先解除制裁,且原有的伊核協議文本不容再進行談判。很顯然,習慣了發命令的美國受不了伊朗的“逼宮“和強硬。此次空襲敘利亞受伊朗支持的民兵武裝就是要告知伊朗,美國不能再忍了。

另外,空襲地點選擇敘利亞,還劍指敘利亞政府背後的支持力量俄羅斯。拜登在競選期間和上台後,都不斷渲染所謂“俄羅斯和中國的威脅”。在歐洲,美國要團結盟友和重新激活北約,就需要找一個共同敵人——“俄羅斯的威脅”。相比在烏克蘭等距俄羅斯和歐洲太近的地方,選擇在敘利亞發出信號的成本和風險最低。空襲敘利亞的目的,是表明美國不把敘利亞政府和俄羅斯放在眼裡,在中東,美國不會再放任普京在敘利亞乃至中東地區影響力的擴大,中東還是美國的“傳統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