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 肖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政治學博士

美俄角力烏克蘭的戰略意圖與現實困境

2025-03-25
肖斌.jpg

烏克蘭戰爭生動詮釋了國際衝突理論。當一方試圖改變既有國際秩序而另一方則決心維護現狀時,衝突往往由此爆發,而解決這類國際衝突的過程本質上是大國實力與外交策略的較量,大國往往試圖藉此機會調整利益分配格局,使其更有利於自身。在烏克蘭和平問題上,美俄正展開博弈,力圖塑造符合自身利益的局面。然而,烏克蘭戰爭並非孤立事件,美俄之間的互動受到其他國家行為的複雜影響,這可能導致雙方戰略目標受阻,甚至出現意想不到的逆轉。剖析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戰略意圖與現實困境,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當前世界格局的演變。

隔離策略的考量

國際衝突的解決方式多種多樣,減少相互接觸或完全切斷關係,即所謂的“隔離策略”,是一種被動的解決方式,特朗普在處理烏克蘭危機時就採取了類似的策略。而與之相對的武力解決(如征服或吞併)儘管直接,卻往往伴隨着不可預測且可能是災難性的代價,即使實力佔優的一方也難以全身而退。因此,相較之下,被動策略在避免高昂成本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從風險和成本角度看,特朗普對烏克蘭問題的處理並非一時衝動,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及其國家安全團隊也許認為,通過常規政治渠道難以促成俄烏達成停火協議,因此他們選擇了風險較高的“反向施壓”策略,即通過美俄互動迫使烏克蘭及作為其重要支持者的歐洲國家接受停火。

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策略存在着負面效應。如果普京未如預期妥協,美國在歐洲安全上的領導地位反而可能削弱。2003年美國單方面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其近2萬億美元的巨額戰爭成本以及對美歐關係的嚴重損害便是前車之鑒。

“願景驅動”的博弈

儘管普京對美國提出的30天全面停火倡議僅做了微小讓步,但特朗普卻將之視為一次重大勝利。這背後的原因在於,過去三年中,普京始終堅持“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強調只有在俄美關係改善並解除高達28595項制裁的前提下才會考慮停火。而這一次,普京在特朗普未做出任何實質性承諾的情況下依然有所妥協。

從長遠來看,俄羅斯可能才是真正的贏家。它通過實施“願景驅動”策略,釋放“看得見希望,卻又難以真正抓住”的信號,既避免了與美國直接攤牌的風險,又為自己爭取了更多主動權。事實上,特朗普顯然也意識到,競選時的“花言巧語”或許能夠打動美國選民,但難以贏得普京的信任。普京在2025年俄羅斯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會議上公開表示,無論國際形勢如何發展,西方國家削弱俄羅斯的企圖始終存在。

高昂的戰爭成本也讓普京難以在俄美談判中做出巨大讓步。不包括被西方國家凍結的資產,俄羅斯過去三年為戰爭支出了3000多億美元。此外,俄羅斯的半導體和信息技術產業比發達經濟體分別落後約三代和兩代,這種關鍵技術領域的落後無疑會加劇俄羅斯的不安全感,並成為其與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角力時的重要考量因素。

新歐洲的戰略依賴

早在1963年,時任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就曾敦促歐洲國家為自身安全承擔更多責任。然而,在過去60多年裡,歐洲往往選擇忽視這一建議,通過各種方式繼續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傘”,以維持其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特朗普推行的“美國優先”原則打破了這一傳統模式,迫使歐洲國家開始認真規劃並強化自身的安全自主戰略。

儘管如此,這並不意味着跨大西洋關係的凝聚力已然瓦解。歐洲國家深知,一旦西方世界分裂,必然走向衰落。因此,即使歐洲實現了安全自主,也不可能與美國徹底決裂。無論冷戰前的老歐洲,還是冷戰後的新歐洲,其秉持的價值觀仍然離不開美國霸權維護,而新歐洲本身也是美國最具價值的戰略資產。跨大西洋關係目前面臨一些挑戰,但維繫這一關係的基礎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當歐洲擁有足夠實力實現真正的安全自主時,跨大西洋關係將走向真正的平等,並成為國際體系中的重要一極。即便如此,穩固的跨大西洋關係仍然符合歐洲的戰略利益。

總之,美俄兩國在烏克蘭的戰略博弈,不僅是傳統大國競爭的延續,也反映了在全球權力再分配背景下不同力量對國際規則和未來秩序願景的分歧。這場危機及其潛在的解決方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大國關係,並預示着一個更加不確定的世界秩序正在加速建構中。這一轉變不僅影響着地區安全,也對全球戰略格局產生深遠而持久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