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冷戰或將成為美國戰後最大戰略失誤2020-10-02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學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如果華盛頓有人執意把中國視為一個「敵人」,那註定會收穫一個前所未有的敵手。重啟冷戰將成為二戰以來美國最大的戰略失誤,並會使美國民眾和國際社會付出沉重代價。
展望下個十年的中美科技關係2020-01-10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
目前不能確定十年後的中美科技關係是否會進入全面脫鉤狀態。中美科技競爭不僅是兩國之間的競爭,也將給全球帶來巨大影響。
- G7廣島峰會對華釋放了何種信號?2023-05-25
孫成昊(Sun Chengha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峰會公報既折射出美國領導下的西方集團正日益精細化對華競爭的策略手段,也體現出部分理性思維在對華競爭中的短暫回歸。「短期緩和、長期競爭」可能是下一階段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的對華政策走向。
中美仍需要最基本的溝通2023-05-18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邀專家
就算大國合作時代已經終結,高質量的溝通也是大國博弈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美方的據傲不收斂、不改變,註定了中美之間即使有溝通,中方也無法採信於美國。
- 美韓同盟北約化及對東北亞安全的衝擊2023-05-17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美韓強化延伸核威懾以及美韓同盟範圍的地區化趨勢,本質上都是北約安全思維開始在本地區擴散的表現。對中國來說,這將是改變東北亞地區安全架構現狀的行為,會導致本地區安全秩序進一步失衡。
- 不應對中美關係的未來過度悲觀2023-05-17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美在重大戰略問題認知上似有相向而行的態勢。兩國用實際行動來兌現政策承諾,是止損戰略互疑、培育基本互信的關鍵一步。
中美維也納會晤釋放四個「積極信號」2023-05-16
董春嶺(Dong Chunli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辦公室副主任
雙方就推動中美關係排除障礙、止跌企穩進行了坦誠、深入、實質性、建設性的討論。會晤進一步明確「中美將持續利用這一戰略溝通渠道」,從而為之後的中美關係管控創造了條件。
尹錫悅訪美的意義2023-05-04
李寧(Li Ning)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中心研究員
此次美韓首腦會面是在半島緊張局勢日益嚴峻和中美戰略競爭背景下進行的,其成果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今後韓國的方向,也將對中韓關係、中美關係、地區局勢等產生相當的影響。
- 馬克龍訪華與歐洲主動追隨美國戰略的怪圈2023-05-04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歐洲對美國不滿,因而滋生自主動力,但很快又選擇以美國邏輯說服自己,進而走上主動戰略追隨之路。
歐洲對跨大西洋同盟關係的再認識2023-04-27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拜登用同盟關係綁架盟國、損害歐洲利益的做法,促使歐洲對跨大西洋同盟關係進行反思。但歐洲實現戰略自主是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 認識美國對華意識形態競爭的三個視角2023-04-26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沒有搞意識形態競爭、對抗的動機,有的只是在面對美國全方位極限施壓之下維護本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應變之舉。所謂對華意識形態競爭根本就是美國人為建構的一種情境。
中美應如何緩和緊張防止衝突與戰爭2023-04-12
張沱生(Zhang Tuosheng) 國觀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美儘早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危機管理機制並同時開啟關係緩和的進程是可能的,值得雙方為之努力。
- 美國國會令中美經貿關係更趨緊張2023-03-21
馬雪(Ma Xue)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美國國會正日益成為中美競爭的「操盤手」,但經濟問題政治化,加之國會議員缺乏專業經濟技術官員的經驗,其政策在實際運行中對美國企業難言真正有益,也令本已脆弱的中美經貿關係再承壓。
- 解讀美國情報界年度威脅評估2023-03-21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
美國試圖以打壓對手來解決其「不安全感」,反倒是製造了更多矛盾、催生了更大的不安全來源,也使得解決全球性威脅的國際合作受阻,戰略目標與手段的錯位可謂相當離譜。
- 開放的中國不希望與美國「脫鉤」2023-03-16
賀文萍(He Wenp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3月13日,中國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兩會」閉幕後的記者會上談到了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以及「脫鉤」論對相互依存的中美關係將構成巨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