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岩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理念之爭」說辭暴露美國戰略的狹隘

2024-03-18
李岩.jpg

有關中美之間的競爭是“理念之爭”的論調在近期引發關注。這些年來,美國對中美關係的性質有不少表述,“競爭”的定性早已成為美國對華戰略的主流敘事。儘管如此,中美“理念之爭”的說法和其背後邏輯還是暴露了美國對外戰略和處理對華關係的狹隘性,其潛在危害性值得警惕。

所謂“理念之爭”,實質是以“理念”的幌子掩蓋美國維護霸權的私利。美國的對外戰略歷來就有“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大流派,兩者共同構成美國尋求長期主導世界的對外話語體系。在對華戰略全面轉向的過程中,美國部分政客一再提及的“理念之爭”逐步成為黏合“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兩套說辭的具體體現。所謂的中美“理念之爭”,表面上講的是“理念”,背後其實是“利益”,反映了美國試圖通過“理念之爭”的說辭來掩蓋其爭奪現實利益、特別是國際秩序主導權的實質。面對“後冷戰時代的終結”(布林肯、沙利文等人多次用此描述國際形勢之變),單極霸權地位的喪失成了美國戰略焦慮的根源,儘管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美國無法繼續享受單極的紅利,但極力維護單極地位仍是美國全球戰略和對華戰略的核心考量。這已經成為“後後冷戰時代”(Post Post-Cold War)美國最大戰略利益之所在。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就可準確把握美國所謂警惕“中國主導的世界”等言論背後的複雜心態。

“理念之爭”的說辭,反映了美國尋求搞全方位的對華競爭,即便在“理念”的層面也無例外。由此可見,美國對華競爭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美國戰略的狹隘性再次暴露無遺。這一說辭的背後,處處透露出美國對其自身理念的那種“優越感”、以及試圖用自身理念來引領世界的戰略企圖。但在現實世界中,美國的種種理念早已四處碰壁,諸如“民主輸出”之類的對外戰略設計一再遭遇慘敗,近年提出的所謂“民主與威權”敘事、針對中國治國理政相關理念的惡意抹黑等也日益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質疑和警惕。中國一向反對以“競爭”定義中美關係,中國不搞大國競爭,無意取代誰、挑戰誰,而是始終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發展中美關係。具體到“理念”層面,中國也歷來反對將一國的理念、制度、發展模式等套用到其他國家,更反對搞理念輸出。同時,“理念之爭”這一說辭,反映的是中美對“競爭”、對“理念”問題的看法存在巨大差異,兩種看法孰優孰劣、哪種看法更有利於世界的穩定與發展,結論不言自明。

在充分認識美國戰略狹隘性的同時,中國也應高度警惕試圖將中美競爭引導至“理念”層面的危險性。一方面,這是美國在冷戰期間對付蘇聯的慣用手法,具有將對手塑造為意識形態對立面的惡劣企圖。這一企圖要達到的目的,是在美國國內進一步塑造中國作為對手的認知形象,製造長期對華戰略競爭的社會輿論基礎;在國際上進一步製造分裂,迫使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形成陣營化對付中國的態勢。就此而言,“理念之爭”的說辭具有明顯的認知戰特點,圖謀的是影響和塑造中美兩國乃至國際社會的普遍認知,進而達到服務美國對華遏壓的戰略目的。

另一方面,中美“理念之爭”的論調顯然是在刻意放大中美在理念層面的差異性,某種程度上符合美國完善其對華“脫鉤”策略的需要。美國近年來在科技、人文等領域的脫鉤舉措不斷招致各方質疑,相關政策反思不時出現。在此情況下,美國放大中美理念差異,不斷製造“我們”與“他們”的分野,有助於其尋找對華脫鉤的新的“合理性”,意即對華脫鉤不僅是維護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等方面的現實需要,也是由中美理念的差異性和難以融合性所決定的。相對於美國從競爭視角、基於零和思維來處理對華關係,這種試圖將中美競爭引導至“理念”層面的做法,顯然具有更大的長期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