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關稅
關稅戰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劉遵義
本文對中美關稅戰給中國2025年GDP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了估算。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尤其是對美出口的依賴,近年來已顯著下降。在當前關稅水平下,中美雙邊貿易完全中斷……
特朗普2.0會走向中美技術「脫鉤」嗎?孫成昊 & 何文翔
美國對華科技政策正從強調風險控制與技術壁壘的防禦型機制,轉向以戰略施壓與體系重構為目標的進攻型打壓,未來將朝更激進、更多維的方向發展。未來美國對華技術領域競爭……
中國如何應對特朗普的關稅戰魏尚進
中國對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採取了強硬立場,對美國最近兩輪加征的關稅也採取了相應的反制措施。目前,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為145%,中國對美國商品關稅為125%。中國為……
  • 最近的關稅事件動搖了全球經濟信心。儘管短期內影響有所緩解,但其嚴重性相當於重大災難。那麼,美國的貿易霸權是否會削弱?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講席教授
  • 儘管關於美元持續貶值的預測不斷出現,但美元依然佔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不斷上升的債務、政治不穩定和市場波動正在動搖投資者的信心。如果這些趨勢持續下去,世界可能轉而出現一個更加支離破碎和動蕩的多極貨幣體系。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 小紅書等數字平台正在促進中美用戶、內容創作者和名人之間的全新互動,在面對面交流日益減少的背景下為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儘管存在政治緊張局勢和監管障礙,但數字空間正逐漸成為兩國重要的交流橋樑。

    馬克·維茨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21世紀中國中心分析師、特邀學者
  • 美國陷入經濟衰退的風險正在上升,但特朗普並沒有採取任何措施讓選民做好迎接未來痛苦的準備。

    馬雪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主編推薦
特朗普總統徵收的新一輪關稅讓全球經濟面臨崩潰風險,結果不僅是世界貿易和投資暴跌,還有美國軍費開支飆升。

丹·斯坦伯克全球諮詢機構DifferenceGroup創辦人
  • 軍事安全
    如果特朗普團隊不能看到賴清德當局對內政策和對陸政策的危險性、挑釁性,一味地將矛頭對準大陸,視大陸為台海和平的破壞者,那麼中美圍繞台灣問題的博弈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更為激烈。

    邵育群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所長
  • 外交策略
    特朗普政府推行單邊主義,不再承擔國際義務責任,雖然這會加劇世界政治經濟的不確定性,但在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推動多邊貿易和拓展國際市場方面,這可能是我們的機會。美國實行「對等關稅」,從長遠看,也許會為我們掌握重構國際貿易規則主動權、深化區域合作提供契機。

    卞慶祖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前秘書長
  • 外交策略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外交政策主張強化美國在西半球的霸權,同時探索建立基於勢力範圍的大國體系。其成功取決於如何在不破壞東亞穩定的情況下界定這些勢力範圍,尤其是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勢力範圍。

    特德·蓋倫·卡彭特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 外交策略
    在美國陷入戰略失敗、戰爭退出不力、貿易戰和意識形態討伐之際,中國表明自己在日益動蕩的世界裡是穩固的支柱。

    鮑韶山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設計學院教授,Smart Trade Networks創始主席
  • 軍事安全
    特朗普政權上台後,美國對內對外政策的巨變導致亞太地區的選擇與前景發生變化。為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地區相關國家可從五個方面採取適當對策。

    張沱生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 外交策略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迭代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和國家競爭的新焦點。在促進技術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理規則以防範人工智能帶來的潛在風險,已成為國際社會的重要關切。中美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發展的兩個大國,在人工智能治理上的競爭與合作受到各界高度廣注。今年以來,DeepSeek的問世提振了中國企業突破美國技術封鎖實現技術創新的信心,另一方面,「特朗普2.0」開啟,美新政府對待人工智能治理以及對華科技競爭上的態度和政策尚未完全明晰。

    肖茜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
  • 軍事安全
    美俄兩國在烏克蘭的戰略博弈,不僅是傳統大國競爭的延續,也反映了在全球權力再分配背景下不同力量對國際規則和未來秩序願景的分歧。這場危機及其潛在的解決方案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大國關係,並預示着一個更加不確定的世界秩序正在加速建構中。

    肖斌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政治學博士
  • 外交策略
    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舉措至少引起了兩極分化,但由於內閣存在相互競爭的聲音,強人策略可能不是政府早期舉措的最終結果。

    黃裕舜香港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羅德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