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史明理 德國海德堡大學(Heidelberg University)博士

藝術的作用 -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與中國的百年文化交流

2024-07-12

今年,位於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的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舉行活動,慶祝與中國跨越百年的文化交流,其中主要活動之一是“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2023年9月10日至2024年1月7日)。該館和中國的百年交流體現了藝術和文化超越地緣政治界限、促進國家間相互理解的持久力量。

2019年,日本前外務大臣川口順子被問及如何看待2040年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她說:“2040年的亞洲將是一個多極世界,印度、中國和美國一起成為領導者——美國仍是該地區的重要經濟夥伴。日本也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無論這一預測是否仍然正確,都表明我們應該為不斷變化的全球格局做好準備,而且全球格局中存在多個大國,都為豐富多樣的外交互動做出貢獻。在這個多極化的世界中,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等文化機構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這些機構不僅促進雙邊理解,還促進超越傳統權力的對話,幫助建立更加互聯互通的全球社會。

通過展覽、合作和收藏,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不僅展示了中國豐富的藝術傳統,還促進了有益於美國和中國社會的對話,它和中國的百年交流表明,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文化機構可以在外交及和平建設的努力中發揮重要作用,甚至發揮關鍵作用,彌合差距,建立政府無法獨自建立的聯繫。

藝術和文化在國際外交領域的影響已經得到廣泛認可,特別是在政治緊張和經濟危機時期。然而,很少有人強調的是,外交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個國家或合作機構之間的長期關係。這些關係的基石是信任和相互尊重,即使面臨地緣政治挑戰,也能促進文化交流蓬勃發展。交流雙方的互動和共同記憶越多,在緊張時期進行艱難對話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國際借展等合作項目的成功最終將使廣大公眾受益,並可能通過世界和平與理解,長久改善外交關係。

作為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策展人和亞洲藝術部主任,我擁有多年在華旅行經歷,有機會親眼目睹藝術和文化對中美關係的影響。過去幾年,政府一直在努力尋找緩解緊張局勢和增加積極交流的方法,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等機構也一直在積極維持和加強與中國的長期關係,以跨越雙方緊張局勢。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最近舉辦的展覽“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證明了該博物館和中國合作夥伴數十年來建立的信任和夥伴關係,它幫助該機構克服了尋求合作時面臨的困難。這一該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中國展,也是疫情後全球唯一成功從多家中國機構借得展品的展覽。記者徐曉瑜在《南華早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介紹了這一成就,文章稱,這家美國博物館的中國展“建立在數十年的信任之上”,借給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珍寶表明文化交流即使在緊張時期也能得以持續。

展覽臨近結束時,數百名當地學生參觀了展覽。美國各地的大學生也來到位於伊利湖畔的克利夫蘭,很多人在這裡停留長達一周時間,只為觀賞這些珍寶。當地遊客頻頻光顧,並留下了熱情洋溢的評論。一位教授漢語的當地華人寫道:“ ……我衷心感謝……這場引人入勝的展覽。對我的所有學生來說,這次經歷非常吸引人,他們非常喜歡這次參觀。我們很幸運有機會能夠沉浸在地道的中國文化里。”一對美國夫婦寫道:“我們參觀了展覽,被精彩和豐富的展品震撼……(我的妻子)患有老年痴呆症,我已經多年沒有見她像看展覽那樣投入其中了……!”

縱觀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的歷史,中國藝術策展人一直認為,他們的使命是通過藝術激發人們對中國、中國人民和中國歷史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尊重。值得注意的是,1914 年,該館第一也是唯一的策展人亞瑟·麥克萊恩是一位亞洲藝術專家。談到自己作為策展人的角色時,他說:“在我看來,中國是一個奇妙的國家……那些去過那片土地,或者研究過那片土地上人們的人,有責任讓大家認識到中華民族的重要性。”

當前,隨着中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以及主流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往往存在偏見,博物館通過展示藝術和文化來解決兩國關係失衡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

如今,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是亞洲地區以外擁有最多中國藝術收藏品的博物館之一,並因其展覽增進公眾對中國文化的了解而聞名。在李雪曼(Sherman Lee,1918-2008)的領導下,該館在中國藝術方面的成果享譽全國。在兩代人時間裡,他編寫的介紹該館藏品的書籍一直被全國各地大學生使用。因此,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也就是中國大部分時間禁止外國人入境的時期,這座博物館的藏品成為美國研究和教學的重要資源,博物館的藝術品成為中國文化在美國的“大使”。此外,李雪曼的傳奇展覽,即1968年的“蒙古國時代的中國藝術:元代”和1980年的“八代遺珍”,激發了美國觀眾對中國的更多了解。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標誌着中國逐步對外開放,並最終促成兩國建立外交關係。1973 年,在時任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館長李雪曼的率領下,12位北美藝術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訪問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博物館,和中國同行交流,研究了藝術品和考古遺址,還參加了宴會和乒乓球比賽。李雪曼在任期結束時舉辦了一場名為“八代遺珍”的國際會議,除了取得開創性的學術成果外,這次史無前例的藝術和人文聚會邀請到了來自台灣、中國大陸、日本、歐洲和美國的學者。這次活動是70年代末鄧小平實施開放政策後舉行的,這一政策讓中國和西方學者能夠更頻繁地往返於中國、歐洲和美國之間。

f573e4e23dba9bc7dd0bf16faa4b1e6c.jpg
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遼寧省博物館的繪畫專家,以及華盛頓中國亞洲藝術博物館(佛利爾美術館)館長和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館長正在研究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收藏的董其昌 (1555-1636)畫作,1985 年。©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1985 年度回顧。

新千年之初,中國經濟蓬勃發展。2012年,上海博物館成立60周年之際,“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舉辦,將中美文化關係推向了高峰。此次展覽彙集了60件創作於12-14世紀的宋元書畫作品,由上海博物館從美國四大博物館借來,包括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和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展覽每天吸引約8000名觀眾,對中美關係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國家美術館前中國藝術策展人柯林·麥肯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展覽的重要性是史無前例的。”……“四大美國博物館願意將中國名作借回中國,要歸功於它們和上海博物館之間的良好關係。我相信,中國遊客非常珍惜欣賞這些畫作的機會,他們希望中美之間進行更多的文化交流。”

六年後的2018年,也就是上屆美國政府開始和北京陷入貿易戰的那一年,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將其收藏的著名畫卷《青卞山》(董其昌,1555-1636)寄往中國,受到上海博物館參觀者的熱烈歡迎。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最近的展覽“人間天堂:中國江南珍寶展”(2023/24)是在更加困難的環境下舉辦的。新冠疫情擾亂了旅行和交流,中美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幾乎所有和中國機構合作、計劃在美國和歐洲舉辦的大型展覽項目都被迫取消或推遲。

幸運的是,當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聯繫中國的展覽合作夥伴時,最初的反應非常積極。所有中國博物館館長都表示支持,並和他們的美國同事一樣,將這次展覽視為跨越緊張局勢、延續長期關係的一種方式。

回顧過去,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受益於整整一個世紀的中美良好關係。多年來,該館同中國合作夥伴之間的各種合作計劃,如展覽、專業人員交流和保護項目,幫助建立起了信任和信心,並在地緣政治緊張時期繼續造福兩國公眾。展望未來,各大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繼續致力於國際合作對應對複雜的多極世界至關重要,文化交流仍然是外交和人與人聯繫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