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孫成昊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 張雅智 外交學院美國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中美需要更多學術交流與合作

2025-03-24
孫成昊.jpg

長期以來,中美學術交流與合作不僅帶來重要科學發現,也促進知識共享,培養了一代代具有全球視野的學者,共同推動全球科學進步。雙方在諸多學科領域取得顯著進步,例如,在公共衛生領域的合作推動流感監測和疾病防控的改善。中美研究人員的深度交流以及緊密交織的科學網絡凸顯雙方合作的長期性和重要性,任何重大幹擾都可能對全球科研生態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當前的地緣政治環境加大了中美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阻礙。中美緊張態勢、貿易爭端及安全關切上升,讓原本開放的學術交流面臨更多限制。在對華戰略競爭背景下,美國日益將學術和教育合作視為潛在國家安全風險,加強對聯合研究和教育項目的審查和管控。

出於對所謂科研成果不當使用、敏感技術轉移等擔憂,美國政府對相關合作採取更為審慎的態度,不斷調整政策以維護國家利益。美國司法部曾啟動“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在執行過程中區別對待華人華裔科學家,推動學術研究政治化,對中美學術合作產生“寒蟬效應”。

美國對華政策效應外溢,部分美國高校基於安全考量和政策壓力,加大對與中國合作的審查,甚至主動“脫鉤”。受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影響,2025年1月,密歇根大學以優先考慮國家安全為由,決定終止與上海交通大學的長期合作。這種趨勢表明,美國高校對跨國合作愈發謹慎。相較之下,中國政府和高校長期以來積極倡導國際學術合作,強調互利共贏,推動中美民間交流。2023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美期間,表示將在未來五年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

美國對華留學生政策也存在進一步收緊風險。特朗普第一任期曾出台多項限制留學生簽證政策,在國內保守主義回歸和對華強硬派推動下,特朗普第二任期可能進一步收緊相關政策。近日,美國眾議院共和黨議員賴利·穆爾在國會提出對華留學生新法案,要求停止向中國公民發放學生簽證。自疫情以來,在華美國留學生數量急劇下降,現在雖有所恢復,但仍未達到疫情前的人數。未來若有關政策落地,中美人文交流將遭遇新衝擊。

嚴格的簽證政策和學術審查力度加大,使中美學者流動性受限,影響人才和創新思想交流。《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發現,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發起的調查導致與中國同行開展合作的美國科學家在研究產出及影響力方面均有所下降。美國科學家還面臨平衡開放科研與國家安全的困境,不得不在同中國科學家合作與獲得美國研究資助之間抉擇。

學術交流受阻也增加中美關係中的不穩定因素。政治和經濟關係受阻時,人文交流往往是雙邊關係的穩定劑和潤滑劑,尤其是以智庫、高校人士為主體的學界能夠為政府決策建言獻策。但從過去美國兩屆政府相關政策看,美國並沒有珍視兩國學術交流與合作的積極作用。隨着部分交流與合作項目受阻,中美學界了解彼此的渠道將愈發局限,長此以往只會增加誤解誤判風險,不利於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中美學術合作仍有延續和挖潛空間。《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的續簽,儘管在範圍上有所收窄,且強調透明性、互惠性和研究人員保護,但仍為特定領域合作提供政府層面的框架。確保透明度和公平性,例如開放共享數據、明確知識產權歸屬,是建立信任、維持合作的重要原則。

中美還可以考慮優先推動在國家安全敏感度較低領域的合作,例如極地科學、環境科學、公共衛生和農業等。這些領域不僅影響廣泛,也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在更有針對性和可控的方式下保持學術交流,有助於在地緣政治緊張氛圍下維持中美民間聯繫紐帶,防止雙邊關係進一步惡化。雙方政府和高校需共同努力,通過持續對話、明確合作準則,在國家安全與學術開放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推動在符合全球利益的領域開展合作。

從長遠看,中美學術合作在推動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學術交流的減少可能減緩全球科研創新步伐,削弱在氣候變化、流行病防控和可持續發展等跨國問題上的應對能力。在全球性挑戰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美國應摒棄政治分歧,與中國共同應對全球共同挑戰,實現互利共贏。

此外,建立有效的多層級溝通機制,妥善解決分歧,有助於構建更加穩定和富有成效的合作環境。科學家和學術機構也需積極發揮“傳聲筒”作用,向政策制定者和公眾闡明國際合作的價值,強調其在知識增長和全球挑戰應對中的重要作用。

最後,中美需重視留學生教育,加強教育和學術交流項目,以增信釋疑。兩國留學生作為中美學術合作的紐帶和橋樑,在增進跨文化理解、促進不同文化傳播、推動全球知識共享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未來中美學術合作需要更多年輕一代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