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中美必須在新的大國體系內運作

2025-03-27
2.jpg
(圖片:《經濟學人》封面,2025年3月1日至7日)

在第二任期的最初幾周,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似乎強調了其外交政策的兩大主題:一是公然宣稱美國在西半球擁有全面霸權,二是暗示華盛頓願意將國際體系轉變為一種由少數大國發揮主導作用的新安排。不言而喻的是,這些挑選出的大國將對彼此的勢力範圍至少表現出一定的尊重。

特朗普毫不掩飾地表達了美國在西半球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目標。他的一系列演講都表明這種願望是不容置疑的。特朗普誓言要從丹麥手中奪取格陵蘭島,即使必須對哥本哈根施加巨大壓力——這非常清楚地表明了他的意圖。他隨意談論加拿大統一的脆弱性以及華盛頓願意將該國的部分省份納入美國,就更能說明問題。他聲稱要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並重提第一任期內發出的威脅,即考慮使用美國軍隊打擊墨西哥販毒集團,這進一步體現出他的外交政策基礎將是西半球的霸權。

強調美國在地緣戰略周邊地區重新佔據主導地位的同時,特朗普也在向被美國視為主要全球大國的其他國家發出和解信息。重返白宮後,他最早從橢圓形辦公室打出的電話通向俄羅斯聯邦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並非偶然。這些舉動暗示華盛頓的整體外交政策可能發生根本性轉變。特朗普沒有堅持強調與歐洲和東亞傳統盟友建立密切關係的慣常策略,而是似乎在暗示他設想建立一個以大國協調和尊重勢力範圍概念為基礎的新體系。這種體系的模型是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歐洲大國採用和維持的體系。

現在判斷特朗普是否真的有此打算還為時過早,但其政府已經發出了一些有趣的信號。美國在歐洲和東亞的小國盟友也開始對華盛頓提供安全保障的持久性進行權衡。台灣政府官員悄悄表達出對華盛頓安全承諾可靠性的擔憂——這種承諾是非正式的,也是含蓄的。韓國領導人似乎也懷疑現有雙邊聯盟下美國安全屏障的穩固性。那些認為韓國應該建立自身核威懾力量的支持者聲音日益高漲。

華盛頓與北約盟國關係的動蕩更加明顯和公開。特朗普如今要求北約的歐洲成員國將年度國防開支至少增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相比他此前要求盟國履行的承諾(至少GDP的2%)增幅不小。然而,包括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范德萊恩在內的歐洲領導人似乎傾向於接受特朗普的挑戰,她提出一項“重新武裝歐洲法案”,將歐盟的軍事支出增加到每年8000億美元,幾乎與預估的美國預算相當。此外,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表示,他願意考慮將法國的核威懾範圍擴大到歐洲鄰國。

屆時,歐盟加上英國將有能力讓歐洲在任何新的大國協調中成為獨立的參與方。鑒於華盛頓與其主要歐洲盟友之間的政策分歧日益加深,特朗普似乎並不擔心這種情況的發生。事實上,一個更強大而獨立的歐洲與基於少數大國合作的新國際秩序將非常一致。

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復蘇的歐洲無疑將構成這種新的大國協調的可靠核心。然而,一個主要的潛在障礙是如何劃定勢力範圍,其中,東亞可能是這一過程中最困難的區域。例如,日本和中國的地理位置接近,如何才能劃定兩國之間的明確控制線?日本似乎也不太可能永遠滿足於成為該地區唯一沒有核武器的大國。如果中國本已相當龐大的核武庫繼續增長,這種不滿情緒將更加明顯。

最大的問題在於,在一個以大國勢力範圍為基礎的體系內,美國打算(並且能夠)在東亞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果美國領導人堅持在西半球的霸權,卻不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東亞至少是主導大國(如果不是霸權的話),那麼這種做法是不可持續的。然而,降低華盛頓在該地區的要求和期望必然會對現實社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僅對日本、韓國和其他國家,對台灣尤其如此。如果美國在東亞保持龐大的軍事存在,就很難想像大國之間能夠實現和平。如果主要目的是維護和捍衛台灣事實上的獨立,那麼這項政策更難維繫。就台灣的未來地位,北京和華盛頓必須達成雙方都能接受的諒解,而這將是一個極其艱巨的挑戰。

特朗普政府似乎對基於尊重少數大國及其不同勢力範圍的和平概念感興趣,這略微令人鼓舞。美國治下的和平時代正在消逝,目前尚不清楚什麼將取而代之。然而,敏銳的國際事務專家明白,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明智的查爾斯·克勞薩默在《外交事務》上發表了一篇具有開創性的文章,名為“單極時刻”(着重號是我加上的)。這一時刻即將結束。特朗普表現出一些做出必要調整的合理直覺,但這些調整似乎還只是直覺。為了讓所需改革更有實質意義,首要工作是更好地界定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