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董一凡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副研究員

英法政治轉向對中國的影響

2024-07-24

近期,英法接連舉行的議會選舉成為歐洲“大選年”的最新戲碼。與此前歐洲議會選舉中傳統右翼和極右政黨的上升之勢不同,英法兩國選民在事關未來政治結構的抉擇中均將希望寄託於左翼力量,工黨取得二戰以來英國議會選舉第三高的席位數,而法國左翼政黨聯盟“新人民陣線”則以180席一躍成為第一大黨團,實現自2012年以來的“左翼復蘇”。

英法兩國左翼力量興起的政治土壤和內在邏輯並不完全相同,但均反映兩國人民希望改變現狀和呼喚“另一種選擇”。在英國,保守黨執政14年帶來的是脫歐衝擊、經濟低迷、社會撕裂、醜聞內鬥、內閣動蕩,民眾生活水平和經濟安全感持續下降,對政府及保守黨的信任消耗殆盡。而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其領導的政府亦在退休改革、族群衝突乃至應對生活成本危機等方面受到民眾諸多批評,法國建制派“聯手阻擊極右”的策略也提振了左翼聯盟,使其能夠以呼喚公平、提振民生等主張收穫更多選票,在法國“維護共和、抵制極端”的政治環境下攫取抗議票紅利。

然而,在同樣經歷“左傾”選舉後,英法兩國卻面臨著截然不同的政治局面。英國工黨的大勝確保其短期內迅速組成以首相斯塔默為核心的內閣,內外政策得以按其競選綱領有效推進。法國左翼和中間派力量聯手是目前最現實的組閣方案,但雙方將因各自自封阻擊極右“功臣”而在總理人選、內閣位置、政策主張方面爭奪不休,最終很可能由各方妥協接受的溫和派人物甚至技術官僚出任總理,而馬克龍總統在法國乃至歐盟內外的改革及政策願景很可能遭遇左派更多掣肘和挑戰,使得府會合作與法案推進在未來面臨更大阻力。

英法等歐洲國家政壇變局恰恰也證明了一點,即百年變局的演進正對歐洲內部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將給歐洲對華關係認知與實踐帶來更多新的變量。

首先,中英、中法關係的積極因素有望上升。英法兩國選舉結果表明,聚焦國內事務、應對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分化撕裂將是未來兩國政府最主要的任務,因而它們在外交上將更趨於追求外部環境穩定,注重應對緩解既有危機和衝突,而非製造新的麻煩與事端。英國未來的“進步現實主義”外交雖然仍具備濃厚的跨大西洋色彩和價值觀優越感,但保守黨對華鷹派裹挾和綁架政府決策的壓力將有所減少,斯塔默也在部分接納所謂“去風險”“降依賴”話語的同時宣稱要在氣候等領域與中國展開合作。此外,英國工黨競選綱領提及促進社會公平、發展“新供給側經濟學”、做實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這與中國提出的共同富裕、區域協調發展、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等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有諸多相似之處,從而可為中英增強相互理解認同提供更紮實的基礎。至於法國,馬克龍繼續執政,意味着其與中國領導人對中法關係的高層引領和戰略塑造有望延續,而法國新崛起的左翼力量及“國民聯盟”在對華認知上的意識形態偏見相對較弱,這將有利於中法關係在輿論和政治環境層面回暖。

其次,英法可能在對華關係上更接納以合作促發展的敘事。此次英法兩國左翼崛起,反映了民眾對經濟發展普惠包容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喚,而當前兩國乃至整個歐洲抑通脹穩民生的關鍵仍是要回歸發展。在此趨勢下,英法兩國在對華經貿方面可能會努力擴大在華市場,拓展服務業落地紮根,同時以更積極態度吸引中國投資,特別是在電動車、金融等領域拓展合作空間,以促進就業和產業回升,兌現選舉承諾。近期,英國首相斯塔默、財相里夫斯等工黨領導人都積極承諾構建“親商業環境”,挽回投資者對英國的信心,法國亦將與中方一道繼續落實近兩年領導人互訪推動的航空、農食、綠色、核能等領域合作及與第三方合作的對接。

當然,目前全球總體地緣政治環境欠佳,美國仍在對中歐關係施壓,特別是西方國家“去風險”“中俄一體論”等消極敘事仍不斷影響它們的政策實踐。因此,政黨更迭對中英、中法關係基本面的影響有限。但作為政治更加左傾的國家,英法也許會將發展對華關係作為應對大西洋彼岸右轉浪潮及其外溢衝擊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