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高芙曼 蘇世民學者項目學術項目高級主任

中美應發揮人文交流的力量

2024-07-24

多年來,我一直飛過太平洋前往中國。2023年4月,新冠疫情旅行限制解除後,我首次重返北京。2020年以來,世界發生了深刻變化,尤其是在中美關係領域。但是,讓我意外的是,抵達北京時我感到一切如常。儘管中美之間的政治緊張局勢不斷加劇,嚴重影響了兩國諸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但我在中國的人際關係和工作交流一如既往,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這次經歷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保持學術和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它對促進相互理解和應對全球挑戰同樣重要。

但在我出發之前——這可能是我40年來第100次前往中國了!——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憂心忡忡,反覆問我是否真的決定要去,以及我是否擔心這次出行的安全。中國的疫情防控措施在2022年12月取消。中美關係自特朗普上台以來逐漸冷淡,兩國關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於像我這樣整個職業生涯都是在中國工作、旅行和生活的人來說,兩國關係發生了不可思議的變化。美國國務院目前甚至對中國發佈了“三級”旅行警告。

但這很不正常,讓我想起了兩國許多同事之間的深厚聯繫,而且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從事國家安全或者軍事問題。4月份,我在中國和交往大半輩子的同事、朋友重新取得聯繫,他們為我在漫長的三年過後重返中國感到高興。我們都很高興能夠面對面地交流,立馬就開始講述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去年,我又三次前往中國,進一步加強了和他們的聯繫。

多年來,我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全球公共衛生和教育領域。過去40年里,我一直與中國政府、學術界和民間社會團體(其中許多團體是我在福特基金會任職期間幫助創立的)展開合作,致力於改善中國弱勢群體的健康和生活。比如,幫助婦女獲得安全分娩服務和其他生育健康服務,保護她們免受家庭暴力,以及,幫助感染艾滋病毒的村民獲得能夠拯救生命的藥物和服務,並與中國活動人士合作,推動相應政策的變革。在這些及其他公共衛生問題上,我也和許多中國同事展開合作。他們擁有相同的崇高目標,致力於社會正義和遵循證據的醫學(EBM),這也凸顯了國際合作對解決複雜問題的重要意義。

在商界、學術界、藝術界甚至政府等諸多領域,有很多像我們一樣的人,致力於促進中美之間的跨文化理解與合作。我們大多數人的工作遠離安全問題或者敏感技術領域,但雙邊關係整體冷淡,給我們的行動蒙上了一層陰影,儘管兩國已恢復對話。這對未來是不利的,因為通過兩國廣泛的人文交流培養出的相互理解,對避免衝突、解決全球挑戰和減少人類苦難至關重要。

這種寒蟬效應不僅阻礙了我們的合作,也導致人們對前往中國旅行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誤解。從統計數據來看,中國比世界上大多數地方都更安全,因為中國的犯罪率低、醫療體系良好,而且幾乎沒有槍支暴力。目前美國發出的旅行警告傳遞出錯誤的信息,導致我的家人和朋友對我2023年疫情後的首次中國之行感到擔心。

話雖如此,我完全接受可能存在安全風險的現實,也支持為降低這些風險而採取的行動——許多行動其實早應該實施。然而,我擔心因噎廢食。實際上,中美之間的多數學生交流和學術合作與安全無關。在中國留學的美國學生人數大幅減少,以及中國科學家離開美國,反映出當前政策的破壞性影響,也表明雙邊關係的幾乎所有方面都在日益“安全化”。

據報道,由於美國審查力度加大,2.5萬多名中國的頂尖科學家已經離開美國,前往歐洲或者其他地方,留在美國的很多中國科學家不再申請聯邦資助。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黃亞生創辦了亞裔美國學者論壇,他指出,美國妖魔化中國以及由此引發的反亞裔仇恨情緒已經蔓延到其他領域,損害了美國本國的人才培養。

此外,特朗普政府時期,聯邦調查局推出的“中國行動計劃”等類似舉措雖然已正式放棄,卻在美國工作學習的中國研究生和科學家身邊營造出一種恐懼氛圍,甚至導致許多實驗室對他們關閉大門。然而,得益於他們在中國接受的良好科學教育,中國科學家和研究生一直是美國生命科學研究的中堅力量。

2019年,美國大學有36.9萬名中國學生,同時1.1萬多名美國學生在中國學習。2022年,仍有約29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佔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27%。但是,2022年在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不到300人,其中許多學生參加的是我目前從事的蘇世民學者項目。

不過,現在情況略有好轉。2023年,疫情旅行限制解除後,約700名美國學生返回中國。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霍普金斯大學南京中美研究中心、紐約大學上海分校、清華大學IUP項目和崑山杜克大學等也歡迎美國學生來華學習。但和過去相比,目前在華的美國學生數量仍相差甚遠,許多本科中文項目和留學項目也已經轉移到台灣地區。

兩國新的政府間項目旨在邀請5萬名美國高中生和大學生來華學習交流,讓人想起前總統奧巴馬為增加在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數量而提出的“十萬強”計劃。這些舉措有可能成為促進教育交流的新舉措。正如美國駐華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所說:“我們需要年輕的美國人學習普通話。我們需要年輕的美國人體驗中國。”

我現在從事的項目,即蘇世民學者項目,體現了促進全球理解與合作的重要性。我們每年邀請150名學者(其中40%來自美國)參加為期一年的碩士課程,內容以領導力、全球事務和中國為主,旨在培養能夠應對全球挑戰的下一代領導者。

此外,賓夕法尼亞大學“中美關係未來研究項目”等多項新舉措以及重啟的其他高層次學術合作正在為中美學術合作搭建新的橋樑,培養新一代中美學者。

這些積極跡象令人鼓舞,但是中美關係面臨的挑戰和複雜形勢仍然存在。因此,越來越需要強調促進兩國合作與理解的重要性。對於國家來說,必須將真正的安全擔憂和不必要的妖魔化行動區別開來。通過營造有助於恢復及促進合作的環境,我們可以為全球範圍內的必要合作鋪平道路,包括應對流行病等問題——流行病防範是我非常關心的領域。

作為一位長期研究中國的學者,我親眼目睹了跨文化合作與交流的變革性力量。這些經歷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彼此社會的了解,也為應對最緊迫的全球挑戰奠定了基礎。通過與志同道合的同事相互交流並建立富有意義的關係,我們可以共同增進人類福祉,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