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李崢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美科技合作的未來

2024-07-05

隨着選舉臨近,美國近期可能再次發生重大政治變化,從而加大中美科技合作關係的不確定性。今年3月,中美兩國經過談判決定將《美中科技合作協定》延續半年,這意味着三個月後該協議將再次面臨十字路口。從中長期看,該協議對中美科技合作的保護力在下降,兩國需要尋找新的方式延續科技領域合作關係,或至少保障這一關係不會全面脫鉤。

2024年以來,中美兩國在科技領域的關係愈發逼近一個臨界點。一方面,兩國接觸和交流不斷,啟動了一系列新的合作機制。兩國元首舊金山峰會後,中美科技領域的民間交流有所回暖。5月,中美舉行首次政府間人工智能對話,開啟該領域的正式磋商。另一方面,美國政府持續在科技產業鏈、前沿技術等領域加大對華遏制力度,推出了更嚴格的出口管制和投資限制政策。這種相互拉扯的行動使得中美科技領域的互信難以恢復,合作關係變得更加脆弱。不少人擔心,一旦大選後美國政治氛圍發生重大變化,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合作和溝通會首先受到衝擊。

從更長的歷史階段看,中美科技關係的變化與三個因素有關。第一是美國對中國戰略認知的變化。科技領域是美國對華戰略擔憂最嚴重的領域,近年來,美國越來越多地將中國視為科技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尤其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5G技術等前沿領域,中美處於全球競爭的第一梯隊,一方的趕超和突破會在另一方產生巨大反應。第二是兩國科技生態關係的變化。過去20年來,中美兩國形成了互補且共贏的科技生態,雙方人才、資本、技術和產業鏈深度捆綁。然而,目前這一生態合作關係正在發生變化,美國政府愈發強調對科技產業鏈的控制,試圖增加美國技術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含量,這改變了中美科技產業界的關係,增加了雙方的競爭因素。第三是中美兩國在全球科技生態中地位的變化。中國地位顯著提升,開始尋求與美國近似的科技發展目標,兩國在科技領域的同質性競爭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雙方的對立。

美國國內政治走向也左右着上述三個因素對中美科技關係的影響。共和黨執政時期,雙方技術競爭被無限擴大,成為壓倒性問題,雙方矛盾會更加尖銳。民主黨執政時期,美國更強調其在科技生態上的競爭力和地位。例如,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將中國企業在5G領域的優勢視為直接威脅,採取極為強硬的打壓措施,而拜登執政時期,美國更注重通過盟友合作和多邊機制,來構建針對中國的產業鏈及生態同盟。

基於此,無論哪個黨派上台執政,中美科技合作都將面臨愈發嚴峻的環境。與此同時,中美又需保持和延續兩國在科技生態上的聯繫,避免兩國在科技領域脫鉤斷鏈,進而給全球科技發展帶來嚴重後果。面對這種矛盾,中美科技領域合作需要創造性地尋找新出路。

首先,雙方應更強調人才、學術交流、基礎研究等底層領域的互信和相互保證,這些領域在兩國科技生態中扮演長期且關鍵的角色,其重要性並不亞於資本、產業等。兩國當前在這些領域仍存在較強的互利關係,這種關係需要得到保障,尤其是兩國留學生不應遭受政治歧視和司法部門的無端騷擾。近年來,隨着美國對華政策的收緊,許多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面臨更多的簽證限制和安全審查,這不僅損害了兩國的學術交流,也影響了科技合作的基礎。

其次,雙方應在科技向善方面探索合作方式,國際空域、技術扶貧、科技風險管控應成為中美合作的主航道。這些領域合作的目的並非是對沖雙方在其他領域的競爭,而是為了拓展雙方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廣度,塑造兩國科技關係的未來長期框架。例如,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中美兩國可以共同研發和推廣清潔能源技術,以減少全球碳排放;在公共健康領域,兩國可以加強疫苗研發和疾病防控合作,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衛生危機。

最後,雙方應努力明確科技領域的國家安全邊界。客觀來看,當前科技革命讓技術與國家安全愈發交織,難以衡量新興技術的國家安全影響。但是,兩國需要持續探索這一邊界,尤其是從已經成熟的技術中尋找經驗。這種邊界不應以確保絕對安全為前提,而是在承認安全困境的前提下,通過增加透明度降低雙方誤判的幾率。例如,中美可以通過建立定期的科技對話機制,增加雙方在敏感技術領域的信息共享和風險評估,以減少因誤判而引發的衝突。

中美科技合作面臨的挑戰不僅來自兩國之間的戰略競爭,更來自全球科技生態的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雙方需要以開放的態度,積極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尋求在互利共贏基礎上的共同發展。如何在競爭與合作中找到平衡,將決定兩國乃至全球科技發展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