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劉暢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東南亞為何「不選美國」?

2024-04-16
劉暢.jpg

2024年4月2日,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發佈了《東南亞態勢報告:2024》(State of Southeast Asia 2024 survey)。報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當受訪者被問到一定要在中美間選邊站隊的時候,選擇中國的從去年的38.9%上升至50.5%,選擇美國的則從去年的61.1%下降至49.5%,這是五年來中國首次在該項調查中超越美國。

拜登政府前期,選邊美國的受訪者曾達總數的2/3左右,到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半。東南亞國家對美國看法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美國對東南亞政策的調整幅度有限。在拜登政府從全球角度布局的“印太戰略”中,身處“印太”地理位置中心區域的東南亞卻在戰略排序上非常靠後。在特朗普政府提前解密的《印太戰略框架》里,東南亞和太平洋島國並列排在“印太”內部各板塊的末席。從拜登政府公布的“印太戰略”文件和實際採取的戰略舉措看,東南亞在美國決策者心中的戰略排序並未發生顯著改變。表面看,拜登政府確實比特朗普政府對東南亞更為上心,但拋開口頭上的承諾和支持,美國實際採取的舉措難以匹配其對外宣傳的“戰略雄心”。“印太經濟框架”正如很多專家所預測的那樣,在其四大支柱各自達成了幾份聲明後,就又轉入了漫長的談判進程,遠遠不足以為美國形象和拜登競選加分。美國國務院公布的兩份“印太戰略”成果清單甚至把與印尼和越南在全球基礎設施夥伴關係(PGII)框架內達成的公平能源轉型夥伴關係(JETP)也納入其中。順帶說一句,因為美國遲遲不兌現對印尼承諾的撥款,印尼方不得不派總理級的高官赴美國交涉。

中文圖片V38.jpg
請點擊閱讀最新一期中美聚焦文摘

二是東南亞國家內部韌性有所增強。東南亞國家的心態在悄然轉變,從特朗普政府剛剛發動貿易戰時的恐懼和憂慮,已經變得更為自信,正在嚴肅探討如何在地緣競爭加劇的既定背景下加強東盟的韌性和團結。如今很少聽到東南亞學者抱怨“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他們的文章里已經把“美國在區域推行疊床架屋的小多邊機制以削弱東盟中心地位”當做不證自明的前提。美國和平研究所的東南亞專家麥恩斯(Andrew Mines)說的很直接,若美國在東盟中尋求支持的努力失敗了,那就應大力推進小多邊或其他多邊機制。為了應對美國設計的排他戰略圖景,東南亞國家提出了“東盟印太展望”,並提升為東盟的首要工作之一。該願景在沿用“印太”概念的同時,重塑了“印太”的戰略內核,將其約束在東盟的價值和原則範疇之內,使其能夠服務於東盟的戰略自主。這是東盟運用長年積累的規範性權力擴散包容秩序的典型案例,代表着“東盟世界”的構建趨勢,表明東盟找到了鞏固戰略自主的可行途徑。

三是東南亞疫後復蘇所表現出的發展主義大趨勢。新冠疫情對東南亞的影響仍在持續,目前的經濟恢復速度不符合東南亞各國政府和民眾的預期。在這種情況下,東南亞各國政治和社會向穩定和傳統的方向回擺,對穩固可預期產供鏈的需求更強。美國推動的“脫鉤斷鏈”遭到更強阻力,“友岸外包”的缺陷也日益顯現。中老鐵路開通後客貨兩旺,泰國新政府積極與老撾商討中老鐵路向泰延伸的方案。報告也顯示,對“一帶一路”倡議態度積極的國家,對待中國的態度也更正面。這裡的關鍵點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在發展主義路徑上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即使合作過程屢有波折,但因合作適合區域發展需求,各方在合作目標上沒有重大分歧,所以合作總能獲得動力。

美國一直宣稱要在東南亞和中國競爭,但幾年來美國的競爭方式總是不能精準匹配東南亞國家的真實需要,在經貿等東南亞國家高度關注的領域提出的舉措又因美國國內政治問題而無法持續發力。中國多次表示大國競爭解決不了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更何況在東南亞,美國的所謂競爭無異於向風車發起的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