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 陳積敏 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國際秩序觀的演進與性質

2024-04-12
陳積敏.jpg

國際秩序觀是一個國家對國際秩序形態及建構方式的認知與思考。近代以來,地理大發現、技術革命、西方對外擴張及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崛起等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中國在被動捲入這一進程的同時逐步加深對世界的了解,國際秩序觀也隨之形成與發展。1953年12月,中國首次系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闡述了處理國際關係的中方立場,表達了中國求平等、謀和平、促發展的意願。鑒於殖民主義殘跡猶存、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大行其道,中國將反帝反殖反霸作為推動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不過,此時中國基本上處於國際體系之外,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有限,這也制約了中國國際秩序觀的發展與完善。

改革開放後,隨着與國際社會的互動日益緊密,中國的國際秩序觀也在不斷豐富與充實。1988年12月21日,鄧小平首次提出要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以解決和平與發展兩大核心問題。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指出“兩極格局已經終結”,“世界正朝着多極化方向發展”,並明確提出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等基礎上“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主張,指出這一新秩序包括建立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新秩序。1997年,中共十五大報告提出“要致力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強調“國際新秩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符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反映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

新世紀以來,中國對國際秩序願景目標與構建路徑的認知愈加清晰。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對“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總體架構做了具體闡述,即政治上相互尊重、經濟上共同發展、文化上交流互鑒、安全上相互信任。2007年,十七大報告提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並從五個方面闡述這一新提法的總體框架,即政治上相互尊重、經濟上共同發展、文化上交流互鑒、安全上相互信任、環保上互相幫助。十七大報告不再沿用之前“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傳統表達,而是強調中國將繼續積极參与多邊事務,“推動國際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是中國以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維護者、建設者、貢獻者姿態,在世界面前一種更直接、更明確的展現。中共十八大報告仍強調要構建“和諧世界”,主張在國際關係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精神,共同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中國將積极參与多邊事務,“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十八大之後,中國國際秩序觀進一步豐富並更加具象化、系統化:

一是目標更明確,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十九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雙構建”目標,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外戰略尋求的總目標。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23年12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進一步重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標”。

二是路徑更清晰,即在政治、安全、經濟、文化、生態等五大領域同步發力,形成“五位一體”的總體框架。其中,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和基礎。這種新型國際關係包含政治、經濟兩大關鍵支柱,其願景目標便是2023年中央外事工作會議首次提出、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的“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與包容普惠的經濟全球化”。為此,中國一方面將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极參与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將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

三是實踐更有力。隨着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為世界做更大貢獻的能力日益提升,這意味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為堅實的實踐基礎與推進動力。

中國的國際秩序觀是中國與世界互動影響的結果,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不斷演進變化的,但其中的一些重要內涵,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平等、多元、包容等則具有傳承性與延續性。這一秩序願景與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與宗旨一脈相承、相得益彰,是對國際普遍認同的聯合國秩序的遵循與實踐。某些西方國家按照自己的利益標準與價值取向將中國稱為“修正主義”國家,如果中國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是一種修正的話,那麼這種修正恰好是對漠視聯合國憲章的原則與宗旨、破壞聯合國秩序行為的一種抵制與反抗,是任何一個真正負責任大國的當然使命與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