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台北法案》於台灣何益?2020-04-27
陳平平(Chen Pingping)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台灣蔡英文當局的「仇中親美」和「以疫遏中」政策卻極易將台海局勢和島內民眾推入危險境地。
堅定信心攜手應對全球危機2020-04-07
何亞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長
各國亟需落實G20特別峰會精神,共同戰勝疫情。
美台抗疫合作的國際政治玄機2020-03-27
田飛龍(Tian Feilon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
疫情之下,中美關係與美台關係均在經歷重大的危機考驗與重構。
中國醫生與中美抗疫合作2020-03-27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疫情是一場災難,藉助疫情製造衝突與仇視將是一場更大的災難。面對疫情這一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合作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美國請注意:不妨嘗試科學的方法2020-03-26
顧屏山(George Koo) 新美國媒體董事
新冠病毒引發的混亂讓全世界見證了極具戲劇性的兩周,這期間,美國一直拖拖拉拉,特朗普總統轉入否認模式,淡化形勢的嚴峻性。美國需要向中國學習,而且必須儘快學習。
面對突發的未知冠狀病毒,人類同舟共濟2020-03-18
傅瑩(Fu Ying)
傅瑩接受克羅地亞《晚報》採訪,記者迪諾·布魯邁克(Dino Brumec)。
一紙協議難讓阿富汗鑄劍為犁2020-03-10
王世達(Wang Shida)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
美國與阿富汗塔利班簽署的和平協議是2018年美塔開始談判以來取得的最大成果,但能否落實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
- 共同努力,戰勝疫情2020-03-06
王輝耀(Wang Huiyao) 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由於事關重大,中美兩國都有充分的理由擱置分歧,共同努力。這也將為解決其他問題定下基調。
- 西方缺失的是對「冷戰勝利」的集體反思2020-02-28
董春嶺(Dong Chunli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冷戰沒有勝利者。只有擺正心態,更加清醒地反思那段歷史,以合作共贏視角看世界,以良性競爭方式參與競爭,世界才能跳出「修昔底德陷阱」,避免墜入另一個雙輸的歷史循環當中。
- 菲終止《訪問部隊協議》的影響和未來走向2020-02-25
陳子楠(Chen Zin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海洋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
菲政府若終止協議,將導致《共同防禦條約》有名無實和《加強防務合作協議》名存實亡。事件仍處於持續發酵階段,其未來走向既有定數,也存在較大變數。
一種非傳統安全威脅2020-02-25
何亞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長
The China Current繼續對COVID-19疫情做特別報道。請前往我們的社交媒體@chinacurrent和我們的網站獲取採訪、視頻和播客。
- 當代國際社會非傳統安全危機加劇的啟示2020-02-20
鄭羽(Zheng Yu)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非傳統安全危機的跨國性和治理難度呼喚國際社會加強多邊主義合作,同時也呼籲建立更加完善的公民社會。
- 「世紀協議」出台後的中東新動向2020-02-19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世紀協議」能否從草案變成現實,美國的阿拉伯國家支持基本盤是否牢固,以及對巴勒斯坦「以壓促變」是否奏效都還有待觀察。
朝韓緩和應是去核進程第二階段主要內容2020-02-16
岳立(Yue Li) 盤古智庫東北亞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目前形勢或許表明,是時候開始朝鮮半島去核化進程的第二階段了。這一進程應在保持前期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矛盾問題調整思路辦法,尋找各方利益的最大契合點。
蘇萊曼尼之死帶來的教訓2020-02-09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學者們所謂中國古老的王道思想,是一種開明仁義的力量。但這不是要讓中國有朝一日成為新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