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魯傳穎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網絡空間國際治理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

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如何重建信任

2021-07-22
Lu-Chuanying.jpg

拜登政府上台後再次將中國視為網絡空間的主要挑戰,並加大了對中國的指責力度。這不禁讓人擔心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對抗是否會進一步升級。從中美關係角度看,網絡安全有雙重屬性,即對抗性和合作性。對抗性是網絡安全的本質技術特性,自技術誕生起就深深地植入其基因,體現在網絡安全的方方面面。而合作性並非網絡安全的天生屬性,它需要通過在制度、機制等方面加強投入來逐步建設。

中美在2015年圍繞網絡商業竊密問題達成的“六點共識”對穩定中美網絡關係、減輕雙方在網絡領域的對抗發揮了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六點共識”依舊在發揮作用,但由於缺乏後續的持續建設,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合作乏善可陳,對抗卻不斷加劇。

影響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互動的因素有很多,但對合作產生最大影響的是缺乏信任。信任在國際關係領域是合作的基礎,如果缺乏信任,具體的合作舉措將難以實施,即使達成共識也很容易被摧毀。

當然,在網絡安全領域建立信任是困難的,因為信任也是有基礎的。國際安全領域通常強調的“trust but verify”認為信任是建立在可核查的基礎之上,但網絡不像核武器那樣可以明確測量其技術和數量,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對話。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網絡安全是難以核查的,有太多的技術可以隱藏身份和行為。不僅如此,網絡安全還是難以評估的,即對對手能力的評估非常困難。從這個角度而言,中美網絡安全領域建立信任確實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技術層面的信任缺失並不意味着中美之間無法建立信任,在政策層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就可以成為清晰明確的信號。在網絡安全政策領域,雙方存在的很多行為被對方視為是破壞信任的,如果對方減少或者改變這些做法,就可以被認為有助於促進信任。對中方而言,針對中國政府或者軍方的公開溯源、以中國為假想敵的國際倡議,以及對華為等科技企業的全政府式打壓,就是破壞了中美合作的信任基礎。

美國政府甚至企業動不動就指責中國政府的黑客行為,但往往又拿不出證據,很多指責最後被視為是捕風捉影。有美國學者曾經指出,美國的公開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緩解內部壓力,轉移矛盾。實際上,中國明確表達了願意加強雙方在網絡安全領域加強合作的意圖。如果美方真的發現了線索,中美可以通過官方合作來對一些疑點進行排除,還原事實真相。

特朗普政府建立的所謂“清潔網絡”計劃明確將中國視為假想敵,並且在國際上不遺餘力地推動其他國家接受這一政策。這種做法不僅不能解決美國的網絡安全問題,反而會讓國際社會陷入某種程度的分裂。很多國家政府都表示,它們對於什麼是清潔的網絡、什麼是網絡安全有自己的判斷。美國的“清潔網絡”計劃並沒有讓它們變得更安全,反而是為中美之間的矛盾付出了巨大成本。

美國總說華為危害其國家安全,實際上美國早就把華為排除在市場之外,華為在美國通信設備和移動終端領域可以忽略不計。值得強調的是,美國通過加拿大扣留華為創始人女兒的行為嚴重傷害了中國公眾的情感,從深層次上破壞了雙方的信任基礎。此外,騰訊、位元組跳動等企業已明確表達了將在美國設立獨立運行機構、接受數據本地化要求和監管等意願。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如果還以國家安全為由來打壓中國的科技企業,那麼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當然,美國也可以向中方提出建立信任方面的關切,通過坦誠的交流和良性互動來構築雙方的信任基礎,改變目前中美在網絡安全領域對抗升級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