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美國在阿富汗反恐教訓何在?

2021-07-22

隨着美國主導的國際安全部隊從阿富汗快速撤離,塔利班正在阿富汗捲土重來。據媒體報道,截止7月上旬,塔利班已經控制了阿富汗80%以上的領土,其未來在阿富汗重新掌權已毫無懸念。從“911”事件後以“反恐”名義進入阿富汗,到如今在“大國競爭”借口下不顧一切地倉促撤離,美國已經在阿富汗進行了20年的反恐戰爭。20年之後的今天我們不禁要問: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略目標實現了嗎?其教訓又是什麼?

2001年發生的“911”事件是對美國本土心臟地帶的一次重要襲擊,其對美國社會心理的影響絲毫不亞於當年的“珍珠港事件”。對小布殊政府而言,無論是為了國內政治,還是基於國際威望等考慮,都需要做出有力回應。然而,這場在“反恐”名義下進行的戰爭從一開始就變了味,使得美軍在戰術層面的成功始終未能挽回這場“史上最長戰爭”的命運。筆者以為,人們評估美國在阿富汗20年反恐戰爭的得失成敗時,至少有三方面教訓值得記取。

首先是反恐目標嚴重擴大化,最終造成戰略資源與戰略目標嚴重脫節。小布殊政府在阿富汗發動的反恐戰爭,其最終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報復“基地”組織和為之提供庇護的塔利班,而是試圖在“反恐戰爭”名義下,以阿富汗為突破口重塑國際政治格局,強化冷戰後形成的美國單極霸權。反恐戰爭的目標被嚴重擴大化,最終成為傅立民大使所說的“無法定義的目標”。阿富汗戰爭硝煙未散,小布殊政府便不顧國際社會各種反對,直接在伊拉克實施“政權更迭”。美軍雖然如願推翻了反美的薩達姆政權,卻喪失了阿富汗重建的最佳時機,也打開了中東地緣政治失衡和教派衝突的魔盒,並進一步刺激了全球的反美主義情緒和激進伊斯蘭運動。

其次是以“反恐戰爭”為名實施單邊主義的利己外交,使“911”後形成的國際反恐統一戰線名存實亡。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離不開國際社會的通力合作,但美國卻始終無法摒棄其反恐政策中的利己主義做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就通過認定“資助恐怖主義國家”來打擊一些反美政權。“911”事件後,這一基於自身利益和親疏來認定恐怖活動的做法並未有太大改變。與此同時,美國對中、俄等非美盟友國家的反恐活動一直奉行“雙重標準”。一些觀察家甚至認為,當年美軍進入阿富汗本身還含有遏制中國、俄羅斯和伊朗的戰略考慮。換言之,“911”事件後各國對美國的同情和支持不僅未能得到相應回報,一些積極支持美國反恐的國家(如巴基斯坦、埃及等)還要承擔反恐戰爭帶來的恐怖報復、軍事投入、政治風險等巨大代價。

最後是盲目移植西方政治模式,造成阿富汗重建失敗,社會秩序和治理難以持續。二戰結束以來,以選舉和代議製為代表的“民主制”一直被西方奉為圭臬,美國戰後也曾以此對其他國家進行過較為成功的改造。但是,對阿富汗和伊拉克這種具有濃厚伊斯蘭傳統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人們的政治忠誠和選擇往往與其所在部族和教派有關,僅僅依靠基於程序正義的選舉未必能形成合理的政治結果和有效的現代治理。美軍在“911”後阿富汗的政治設計中,雖然一再排除塔利班並將其非法化,但卻始終無法抹去塔利班背後的部族和宗教力量。事實上,正是因為對塔利班的忽視和誤判,阿富汗的政治和解與重建才長期停步不前。

雖然美軍已經撤離阿富汗,但是阿富汗反恐戰爭帶給拜登政府的“麻煩”遠未消失。拜登總統曾表示,美軍撤出阿富汗是為了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可如果美國不能真正吸取其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的教訓,未來美國仍會為此付出新的代價,也未必能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獲得多少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