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南海政策變了嗎?2020-08-08
胡波(Hu Bo)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
如果在南海問題上一味反對、孤立中國,必然會使中國認為「無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相關方也都不會認可」,這反而可能刺激其南海政策進行重大調整。
伊朗核設施遭襲使中東局勢再度高危2020-07-21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在遏制伊朗的核能力及地區影響力方面,美以兩國目標一致。伊朗核設施遇襲事件將使中東局勢再度進入高危時期。
如何在大國競爭時代保持東北亞安全穩定2020-07-10
張沱生(Zhang Tuosheng) 南京大學華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東北亞地區已進入一個是繼續和平發展還是走向新冷戰的關鍵時刻。加強合作,去除新冷戰陰影,應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 中國外交需要在穩定地區秩序上發力2020-06-25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上合組織研究中心副秘書長
在當前國際關係中,中國的生存空間壓力巨大。中國需要把外交重心投放到地區層面,尤其是穩定好核心生存空間的秩序。
亞太不能承受中程導彈競賽之重2019-09-11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助理研究員
美國在亞太任何一個國家部署中程導彈都可能引發一場不可控的軍備競賽,進而危及區內所有國家的安全,並給區內貿易帶來毀滅性打擊。
轉向還是「再平衡」?越南對美安全合作內有深意2018-11-08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假若越南為了謀求在南海更大的利益而進一步轉向,甚至與美國建立「准聯盟」式合作,那麼現有力量格局將遭到破壞,這對於本地區而言將意味着動蕩與不安。
東海:無人機會讓我們亂開槍嗎?2018-09-14
傑克·索蒂里亞迪斯(Jake Sotiriadis) 美國空軍情報官員
中國正迅速成為無人機技術的主要出口國,它同時還在開發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網絡,為的是將這些裝置用在更廣的進攻能力上。傑克•索蒂里亞迪斯認為,這些裝置未來的武器化及其在釣魚島/尖閣列島等爭議地區的使用,影響非同小可。
敘利亞戰亂長期化的癥結是美俄博弈2018-04-18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敘利亞內戰是一場美俄深度介入的代理人戰爭,戰亂不止並呈長期化的深層原因,在於美俄在敘利亞糾纏不休的地緣博弈。
南海事態發展的戰略意義2018-04-13
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南海的事態發展對印太地區和國際海洋秩序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它還突出表明,對海上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來自單邊主義。
中國有限的軍事實力2018-03-22
詹姆斯·H·諾爾特(James H. Nolt) 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最近中國宣布將2018年軍事預算開支增加8.1%,這是近年來最大增幅。但它所反映的只是連續性,而非不祥之兆。
充滿希望的2018:技術短板和作戰孤立持續困擾中國空軍2018-01-08
科林•摩西德(Colin Moreshead) 東京自由撰稿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2017年經歷了一個多事之秋。回顧2017年,當下的軍事演習暴露出中國空軍的局限性,凸顯了中國亟需一個地區盟友的必要性。但同時,中國空軍在過去一年中也取得了進步,而且這種趨勢將在未來幾年內得以延續。
中國必須引領亞太地區和平2017-08-25
科林•摩西德(Colin Moreshead) 東京自由撰稿人
隨着朝鮮政權進行更先進的導彈試驗,美國及其盟友的譴責和武裝準備不斷升溫,中國必須引領各方走向和平了。通過專註達成核不擴散和地區穩定,習近平的國家可以帶領亞太地區遠離戰爭。
東盟50周年2017-08-09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
最近幾十年來,東盟取得非凡進步,整個地區達至從前難以想像的和平與繁榮。與歐盟相比,東盟的做法也許才是未來路徑,讓其他動蕩地區也建立起牢固的合作紐帶。
制衡還是對沖:美國亞太盟友的防務聯繫2017-07-12
崔磊(Cui Le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要美國不離開亞太,只要中國堅持和平外交政策,美國的亞太盟友就不會積極構建正式或非正式同盟。
馬蒂斯為中國提供解決朝鮮問題合作機會2017-06-09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利用香格里拉亞洲安全對話平台,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在發言中批評了中國的一些行為,但也提供了在朝鮮問題上合作的選擇。他安撫盟國,重申同盟關係,並表達了為解決國際挑戰進行廣泛合作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