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胡波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

中國的南海政策變了嗎?

2020-08-08

近期,中國在南海的政策和行動頗令人關注。雖然中國認為自己的政策沒有任何變化,大多是對其他聲索國侵權行動和美國動向的反應,但國際上不少人士認為,中國正在利用新冠疫情的機會窗口進行新一輪“海上擴張”。以美國為首的部分國家甚至反對中國在南海的任何動作,將中國的任何行為都看成“南海帝國野心”的一部分。

真相究竟如何?中國的南海政策到底變了沒有?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差?

近半年多來,中國在南海的主動作為並不多,三沙市設區和公布南海部分島礁及海底地理實體標準名稱算是僅有的動作,時機肯定會令人遐想,但絕不可能是臨時起意。這也是各聲索國都在做的事情。

至於中國反對馬來西亞新提交的外大陸架劃界案,並由此捲入與越南、印度尼西亞和美國等國的照會戰,中國“海洋地質8號”調查船到馬租用的“西卡佩拉”號平台附近海域進行作業,其目的都是為了反制,而非主動製造事態。中國伏季休漁、遼寧艦編隊巡航和西沙軍演等,都是常規操作,每年也都會進行。當然,針對美軍加大在南海的活動及威懾,中國人民解放軍也相應加強了一些警戒和威懾性動作。

中國的南海政策顯然並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外界的偏頗解讀在很大程度上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是美國“逢中必反”。近年來,美國越來越試圖將南海問題納入其對華大國競爭的戰略框架,因此無論中國在南海做什麼,美國都反對。甚至於,美國認為《南海行為準則》磋商將助長中國在南海的影響,因而對其原本支持的準則磋商也疑慮重重。為了製造紛爭,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不斷針對南海進行外交和輿論攻勢,而這必然會毒化南海的和平穩定氛圍。

二是其他聲索國要價明顯提高。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裁決結果出台後,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開始調整自己的政策,基本上否定與中國在南海中南部存在任何的劃界爭議。而在中國看來,這些爭議由來已久,中國對南海仲裁案奉行“不接受、不參與和不承認”的三不政策,且國際上多數國家並不認可仲裁案的做法和裁決。如果有任何國家漠視爭議存在,採取單方面侵權措施,中國不得不用行動來證明爭議的存在。

三是國際社會過度聚焦中國。中國是大國,一舉一動都是大新聞,這可以理解,但過度關注中國,容易造成視角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對南海問題缺乏全面的認識。一直以來,即便是在新冠疫情期間,所有的聲索方都沒有停止在南海強化自己主張和聲索的努力,但是,大家往往並不關注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動作。南海每天都會發生數起摩擦,而人們只聚焦與中國有關的,忽略其他不涉及中國的事件。例如,4月以來,越南漁船分別與中國、馬來西亞、印尼和中國台灣地區發生了數起摩擦與衝突事件,但人們似乎只關注4月2日在西沙與中國的事件,對更為激烈的衝突事件漠不關心。4月19日,越南一艘漁船與印尼執法船在印馬交界水域相撞,越漁民四人失蹤。6月16日,馬來西亞水域發生了一起越馬執法力量對峙事件,馬方進行了鳴槍警告。這些事件顯然要比西沙撞船激烈得多,但卻沒多少人注意到,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不涉及中國。

四是中國對海上事件披露的信息有限。出於傳統習慣或希望“維穩”的中國式思維,中國往往並不重視對海上事件細節的披露,對外表態多以原則立場為主,只有宏大敘事,沒有微觀細節,這間接造成了中國視角和有效信息在國際社會的缺失。4月2日的西沙撞船和2月份對菲軍艦所謂的“雷達照射”,都是典型的例子。中方相關官員明確告訴筆者,西沙撞船是越漁船滋事在先,而2月份的“雷達照射”完全是子虛烏有。作為中國學者,我很容易理解這其中的邏輯,但作為外國人估計就很難理解:“既然你有道理,你為什麼不出來講,為什麼不公布證據?”中國不少官員可能尚未意識到這些細節對外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外界的反應也較為木訥。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作為大國,理應肩負更大的責任。中國也確有不少值得批評和提升的地方,但要基於客觀事實,不能為了反對而反對。

如果在南海問題上一味反對中國、孤立中國,必然會使得中國認為,“無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相關方也都不會認可”,這反而可能刺激其南海政策真的進行重大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