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2020-12-22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論壇專家
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拜登執政會使中美關係自動好轉,也沒有理由放棄中美緩和緊張關係的「機遇窗口」。中國亦可以通過採取必要的「戰略主動」為兩國關係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重建中美關係勢在必行2020-12-22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拜登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為重建中美關係提供了機會之窗。
- 拜登能否「治癒」美國對外政策之傷2020-12-08
魏雪巍(Wei Xuewei)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拜登將修正特朗普政府時期的錯誤,將對外決策拉回到較為謹慎和理性的軌道,同時他也會保留特朗普主義中對美國有利的內容。
拜登的外交和對華政策2020-12-03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榮休研究員
拜登對中國將採取「選擇性競爭」的做法,在軍事、意識形態等領域與中國對抗,在經濟和高技術領域與中國競爭,在氣候變化、核擴散和全球疫情防控等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
與中國分裂還是對話?2020-12-02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國際經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拜登出任總統可以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去與中國就需要進行建設性接觸的問題展開直接和誠摯的對話。但是時間至關重要,如果拜登選擇以分裂而非對話的方式開始他的任期,要想改變航向就會立刻變得困難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了。
美對華政策走勢與中國的應對2020-12-01
吳白乙(Wu Baiyi)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對於兩國未來關係和世界走向,中美兩國都到了再度作出重大選擇的關鍵時刻。
大選後中美關係前景如何?2020-11-16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
隨着拜登新政府為過渡做準備,太平洋兩岸的觀察人士都在思考美中關係的未來。新政府雖然有可能做出一些調整,但預計不會有大的實質性變化。
特朗普之後,中美關係會好轉嗎?2020-08-28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學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如果美國戰略界不改變對中美實力變化和雙邊關係的認知,無論特朗普未來是否當選,中美關係短期內都還看不到令人樂觀的理由。
美國總統選舉與中美南海軍事衝突2020-08-17
聶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近期而言,美國很難找到一種既樹立美國形象,又能對戰爭進行管控的模式來製造在南海的衝突。
- 美推動「經濟繁榮網絡」計劃的戰略意圖與前景2020-08-08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
奉行「美國優先」不僅使美國難以為「經濟繁榮網絡」成員國提供切實和公平的收益,而且在市場成為「稀缺資源」背景下,那些脫離具有成本優勢和巨大潛力中國市場的國家會蒙受更大的損失。
解析特朗普政府的對華強硬立場2020-08-03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席格爾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
過去三個月,特朗普政府的高級官員發表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聲明。如果對特朗普政府尋求與中國進行新的冷戰對抗有任何疑問,那麼這些文件和演講提供了答案。
特朗普政府意欲何為?2020-07-31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論壇專家
蓬佩奧在尼克松總統紀念圖書館的演說是近期特朗普政府對華「話語行動」的一部分,亦表明美方對華政策的敵對性正在增強。
美國的「麥卡錫時刻」2020-07-31
陳文鑫(Chen Wenxi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麥卡錫時刻」之所以被稱為「時刻」,乃因其在美國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儘管如此,「麥卡錫主義」的幽靈在美國卻久久未散。
中國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美國?2020-07-30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中國希望要一個什麼樣的美國,應成為中國建構和創新對美話語體系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