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帆 外交學院副院長

美國對華戰略中的另一種聲音

2021-05-19
499.jpg

近年來自美國國內對華強硬的聲音呈現一邊倒勢頭,美國國會作為兩黨爭論最為激烈的地方還一致通過了對華競爭法案。民調顯示,主張對華強硬的人數比例也在不斷升高。在這種前提下,我們可以判定,美國對華強硬戰略會持續下去,甚至可能加大力度。

但實際上,美國還有另一種聲音值得注意。約瑟夫·奈強調美國不必疑神疑鬼,要避免誇大對華恐懼,導致過度反應。智庫昆西研究所東亞項目主任史文(Michael D.Swaine)近日在《外交政策》上發文表示,沒有太多實際證據支持中國是嚴重威脅的觀點,作為一個軍事大國,中國沒有能力在不摧毀自己的情況下摧毀美國;意識形態方面的威脅也被誇大,事實上,中國政府對輸出其治理體系興趣不大,沒有證據表明中國人確實在強迫或積極勸說各國效仿他們的經驗;中國的經濟影響力很難上升到對美國價值觀構成生存威脅的程度,拒絕“中國給美國帶來生存威脅”這一似是而非的說法,將使應對挑戰變得更加容易。

美國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在《外交事務》雜誌上指出,中國是美國面臨的最大考驗,美國需要認真對待這一挑戰,但在迎接挑戰的過程中,應該避免誇大對手實力,因為這樣會導致錯誤的認識,從而造成糟糕的政策選擇。

新美國安全中心的學者薩姆·薩克斯提出“小院高牆”理論,認為美國只需要選擇鎖定若干與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科技點(小院),進行積極保護(高牆),即可實現最符合美國利益也能適當照顧中國利益的新中美關係。

與中國的競爭會付出巨大成本代價,美國需要從成本與風險這兩個角度來看待與中國之間的競爭與共存。《外交事務》雜誌發表美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麥艾文(Evan Medeiros)的文章《如何制定持久的對華戰略》,認為新的對華政策應以“風險管理”為基調,不再尋求為了合作而弱化競爭,同時在此基礎上要把握三個方向,一是明確對華關係中哪些屬於/不屬於競爭範疇,二是重新調整對中美關係的成果預期,三是重建對華政策的決策過程。

這些看法體現了幾種意涵。首先,美國存在着嚴重誇大中國威脅的情況,因此一些美國精英主張更準確有效地評估對華戰略,以避免由於誇大中國威脅而使美國付出不必要的成本和風險代價。對華強硬需要程度上的把握。

其次,與中國競爭會付出巨大成本代價,對華強硬需要策略上的改變。雖然中國正形成更大挑戰,但美國也面臨更多的國內困難。因此美國應採取更多收縮聚焦政策,把矛頭直指中國,而不是四面樹敵。所以美國會從阿富汗撤軍,會與伊朗緩和關係,同時還會拉盟友一起對付中國。

其三,美國對華戰略將具有長期性,拜登政府的對華戰略將立足於從長計議,通過分階段的長期競爭來削弱中國,而不是象特朗普那樣畢其功於一役。

這些看法雖非主流,但體現了美國對華戰略更為精密的設計,有可能在對華戰略評估中產生影響,因而值得高度關注。從另一方面它也說明,美國在對華強硬過程中是有成本下線的,換句話說,拜登政府要強調對華戰略的持久性和長周期,要強調既有激烈競爭又要共存,所以一方面有對抗性競爭,但同時也會考慮成本與風險。當然,這決不意味着美國會對中國採取以溫和合作為主基調的政策,而是像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所說,美國不太會使用“蠻力”來對付中國,而是會實施更有分寸、更有選擇性的經濟脫鉤計劃。在技術方面,美國已經悄悄採取了一項兩黨行動,旨在制定一項工業政策,以強化美國在半導體、5G和其他新興技術方面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