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困局2021-09-15
崔立如(Cui Liru)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前院長
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調整的困境,與當下美國內政有直接關係,但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對華戰略競爭的基本方針與國際關係發展大趨勢是相違背的。
美歐對華政策的異同2021-07-13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從系列峰會可以看出,美歐三位一體的對華政策各有側重,美國以競爭和對抗作為對華政策的主基調,而歐盟則強調對華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
拜登遏華政策將比特朗普走得更遠2021-06-29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中美經貿對話的重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關係回暖,反而是美國既不想完全放棄對華經濟利益,更要騰出手來強化對華戰略制衡的策略選擇。拜登政府的對華遏制政策將比特朗普政府走得更遠。
- 從「新疆人權」看美國遏制中國的策略2021-06-11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榮休研究員
「新疆人權」與西藏、香港、台灣、南海等議題一樣,是美國用於攻擊中國的政治武器。
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審議的「下半場」2021-06-02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美國行政當局以科技、軍事、價值觀為重點,推進有邊界有管控的競爭,國會則快軌審議內容險惡的涉華法案。在審議結束前的有限時間裡,中美關係整體氛圍不會明顯好轉,相反還可能因具體事件而持續螺旋下滑。
美國對華戰略中的另一種聲音2021-05-19
王帆(Wang Fan) 外交學院副院長
美國對華戰略中的另一種聲音體現了更為精密的設計,有可能在對華戰略評估中產生影響。它同時說明美國在對華強硬過程中是有成本下線的。
- 拜登對華政策的困境2021-03-12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學所研究員,法學博士
特朗普雖然離開了白宮,美國對華外交卻未必能回歸理性的軌道。
中美關係「終局」取決於兩國各自選擇2020-12-24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中美不能憑空捏造「戰略假設」,必須堅持加強對對方和對自己的了解,找到最貼近事實的「戰略假設」,為運籌中美關係找准出發點。
- 中美關係的「戰略突圍」2020-12-22
趙明昊(Zhao Minghao)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拜登執政會使中美關係自動好轉,也沒有理由放棄中美緩和緊張關係的「機遇窗口」。中國亦可以通過採取必要的「戰略主動」為兩國關係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重建中美關係勢在必行2020-12-22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拜登即將就任美國總統為重建中美關係提供了機會之窗。
- 拜登能否「治癒」美國對外政策之傷2020-12-08
魏雪巍(Wei Xuewei) 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拜登將修正特朗普政府時期的錯誤,將對外決策拉回到較為謹慎和理性的軌道,同時他也會保留特朗普主義中對美國有利的內容。
拜登的外交和對華政策2020-12-03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榮休研究員
拜登對中國將採取「選擇性競爭」的做法,在軍事、意識形態等領域與中國對抗,在經濟和高技術領域與中國競爭,在氣候變化、核擴散和全球疫情防控等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
與中國分裂還是對話?2020-12-02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國際經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拜登出任總統可以說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去與中國就需要進行建設性接觸的問題展開直接和誠摯的對話。但是時間至關重要,如果拜登選擇以分裂而非對話的方式開始他的任期,要想改變航向就會立刻變得困難重重,甚至是不可能的了。
美對華政策走勢與中國的應對2020-12-01
吳白乙(Wu Baiyi)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歐洲研究所研究員
當前,對於兩國未來關係和世界走向,中美兩國都到了再度作出重大選擇的關鍵時刻。
大選後中美關係前景如何?2020-11-16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 喬治·華盛頓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
隨着拜登新政府為過渡做準備,太平洋兩岸的觀察人士都在思考美中關係的未來。新政府雖然有可能做出一些調整,但預計不會有大的實質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