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吳正龍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美歐對華政策的異同

2021-07-13
Wu-Zhenglong.jpg

美國總統拜登不久前結束對歐洲的首次訪問。他在啟程登上“空軍一號”時表示,此行將“向普京和中國清楚地表明歐洲與美國關係緊密”。拜登做到了嗎?盤點拜登的8天行程,特別是G7峰會、北約峰會和美歐峰會,不難發現美國和歐洲盟國在對華政策上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G7峰會公報公開點名中國,提及新疆、香港和台灣問題,並提到反對在東海和南海“單方面改變現狀”。此外,公報還要求世衛組織進行新的病毒溯源調查等。G7發表攻擊中國的公報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拜登上台後一改前任單打獨鬥的做法,強調要利用同盟體系構建遏華統一戰線,其價值觀外交與歐盟一拍即合,在新疆、香港、南海等問題上形成共同應對中國的局面。

不久前,歐盟就新疆人權問題對中國實行制裁,這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歐盟首次對中國實施制裁。緊隨其後,美國、加拿大和英國也跟進。顯然,歐盟在對中國採取這一行動前,與美國和其他國家進行過協調。歐盟在香港問題上也是動作頻頻,由於個別成員國的反對,對中國制裁沒有獲得通過。

說到底,歐盟與美國在新疆、香港、南海等問題上對中國採取共同行動,是西方共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使然。就此而言,美國和歐盟同盟關係“緊密”程度無疑得到加強。可以預計,中國在外交和輿論上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壓力

然而從另一方面看,系列峰會也充分暴露了美歐之間在對華政策上存在的分歧。即使在人權問題上,美國與歐洲盟國在分寸掌握上也有“溫差”。拜登力主點名批評中國所謂“強迫勞動”,但從會後公報看,美國未能如願。公報一方面對強迫勞動表示關切,另一方面承諾保護個人免受強迫勞動。

對美國提出遏制中國的主張,歐洲盟國也避免作出重大承諾,而是保持選擇的開放性,對沖或弱化美國的抗中調門。對拜登提出針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所謂高質量替代方案,德國猶豫不決,不願為此類計劃承諾具體金額。在最終公報中,G7隻是泛泛提出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基建援助,並未涉及各國承諾的確切金額。峰會後意大利外長迪馬約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通電話時表示,意方希望同中方繼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針對所謂中國對北約構成系統性挑戰,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會見記者時表示,北約是個關注北大西洋的組織,中國與北大西洋沒有什麼關係,不要分散我們的力量,不要以偏見看待與中國的關係。此外,馬克龍在談到印太地區時還建議,歐盟既不要當中國的“附庸”,也不要站在美國一邊。

對於英國首相約翰遜提議成立中國問題工作組,拜登呼籲採取強硬立場,但由於一些國家首腦擔心此舉可能使G7被視為反華組織,最後發表的公報並沒有提及此事。意大利總理德拉吉、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談到G7與中國關係時更多強調合作,而非對抗。

拜登政府以競爭、合作、對抗定義中美關係,而歐盟早在2019年春發表的《歐中戰略展望》文件便將中國確定為合作夥伴、經濟競爭者和體制競爭對手。從字面上來看,合作、競爭和對抗三位一體,美歐對華政策似乎殊途同歸。

然而,從系列峰會可以看出美歐三位一體的對華政策各有側重,凸顯互不相同的一面。美國以競爭和對抗作為對華政策的主基調,而歐盟則強調對華以合作為主、競爭為輔。

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嚴峻的競爭者”。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日前發佈的《2021年年度威脅評估報告》明確表示,中國日益成為一個近乎不相高下的競爭對手,在多個領域向美國發起挑戰,特別是在經濟、軍事和技術領域,並正在推動改變全球規範。美國突出中美關係中的競爭和對抗因素,對合作輕描淡寫。

而歐盟認為中國是“合作夥伴”。歐盟謀求實現對華政策三大目標:深化與中國接觸,促進全球層面的共同利益;大力尋求歐中經濟關係更平衡和互惠的條件;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現狀並加強國內政策和產業基礎。歐盟將繼續與中國接觸,強調其對華政策是構建以合作為主的競合關係。

美歐對華政策上出現差異,背後有着深刻的利益考量和地緣政治因素。就美國而言,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發展步伐緊跟美國,GDP超越只是時間問題。如同對待歷史上所有第二大經濟體一樣,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運用各種力量,包括拉攏盟國等,全方位打壓中國,阻斷中國發展勢頭,以維護其全球霸權地位。

而歐盟是利益而非價值觀決定對華政策的根本取向,發展對華關係不但符合其自身利益,也有利於推行“戰略自主”構想。首先,中國對歐洲並不構成安全威脅,拜登要與中國進行“極端競爭”的宣示與歐盟主張格格不入,大多數歐洲人並不像美國人那樣把中國視為生存威脅,也不想被捲入中美戰略競爭。

其次,特朗普政府推行單邊主義促使歐盟認識到美國靠不住,必須牢牢掌握自己的命運,要在國內外堅持“戰略自主”原則,不受華盛頓意志的左右。雖然歐盟堅持價值觀原則,但那是以不犧牲其在華利益為前提。在歐洲議會“凍結”中歐投資協議審議後,歐盟領導人依然堅持力挺立場,強調中歐投資協議是一個正確的抉擇。

最後,從地緣政治考慮,歐盟既想搭中國發展的“順風車”,又想借重中國的分量增加其與美國博弈的籌碼,在中美之外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

峰會後發表的公報是各方意見妥協的產物,最大特點是虛多實少,言辭重於行動,政策宣示代替執行措施。儘管美歐在人權和意識形態問題上氣味相投,雙方對修復特朗普時期遭到破壞的美歐關係充滿憧憬,但法德意等歐洲國家對構建對抗性的對華政策和發動新冷戰並不感興趣。歐盟去年底發表的《全球變局下的歐美新議程》承認,“歐盟和美國都認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自信所帶來的戰略挑戰,但我們並不總是就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式達成共識”。對美歐對華政策的異與同,這或許是恰當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