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拜登遏華政策將比特朗普走得更遠

2021-06-29
微信圖片_20210629165123.gif

近期,中美關係出現一些混亂的信號:一邊是中美全面經濟對話的中方牽頭人劉鶴與美財政部長耶倫重啟對話,傳遞了中美經貿關係緩和的信息;而另一邊,美國不僅全面加大對華科技制裁力度,還以意識形態挂帥推出抗衡中國的一攬子法案——《2021年創新與競爭法案》,並召集盟友吹響“制華聯盟”的集結號。中美關係在經歷安克雷奇會晤後,到底將走向何方?

目前而言,中美關係總體氣氛與特朗普政府後期相比有所改善,美方在特朗普時期近乎瘋狂的對華敵視態度也有所收斂。然而,中美經貿對話的重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關係回暖,反而是美國既不想完全放棄對華經濟利益,更要騰出手來強化對華戰略制衡的策略選擇。可以預見的是,拜登政府對華遏制政策將比特朗普政府走得更遠。

在對華關係定位上,拜登政府提出把管控對華關係作為“21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考驗”,更加突出中國挑戰的首要性和唯一性。在方式和手段選擇上,不僅延續了特朗普政府的對華鷹派立場,更由特朗普政府時期的單邊孤立主義向推動形成多邊結盟的戰略轉變,即以競爭戰略為總綱,以三“C”(競爭competition、合作cooperation、對抗confrontation)為策略,以同盟戰略、多邊體系、價值觀外交為“三大支柱”,在價值觀、科技主導權、多邊經貿等問題上與盟國協調對華立場。

近年來,美國一直渲染中國在科技領域的挑戰,甚至提出已迎來新的“斯普特尼克時刻”。美國朝野在應對科技競爭和全力圍堵中國科技發展方面已達成高度共識。但不同的是,拜登政府將從特朗普時期的 “地毯式轟炸”轉向“精準打擊”,通過“小院高牆”的技術管制+“規鎖戰略”對華保持高壓態勢。

為確保在少數關鍵技術領域的優勢地位,美國還與領先國家拓展《瓦森納協議》。美國與歐洲着手建立跨大西洋貿易和技術理事會(TTC),組建“去中國化”的供應鏈聯盟和技術聯盟,並通過強化意識形態敘事,利用價值觀和人權等問題將經貿技術問題政治化、泛國家安全化。中美科技競爭滑向“科技新冷戰”的風險日益加大。

此外,美國想通過重新塑造國際制度以規範和約束中國,阻止中國參與並主導國際規則制定,試圖將中國排除在“規則圈”之外。經貿、科技,甚至氣候變化規則博弈將成為大國博弈的前沿。

在經貿規則方面,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佈的《2021年貿易政策議程》和《2020年年度報告》就明確強調將通過全面戰略和制定路線圖,解決中國的所謂“非市場經濟性脅迫或報復行為”。重歸多邊的拜登政府力圖重新主導WTO的意圖極為明顯,西方國家正圍繞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勞工、環保、競爭中立等重要議題尋找突破口,結成為華量身定製的“議題聯盟”。

在科技規則制定上,美歐等國一面加緊爭奪國際技術領導權,另一面不斷強化所謂中國科技“威權主義”、“破壞規則”的國際認知。拜登政府強調不允許中國參與制定技術標準和規範,未來西方國家勢必加大對華科技壓制,阻斷中國科技企業海外拓展,構築更加強硬的市場准入和技術壁壘。

在氣候變化和碳減排規則上,儘管中美存在合作空間,但隨着“碳中和”主導國際氣候變化的談判進程,未來美國勢必也會將碳減排與產業政策、貿易政策掛鉤,施壓中國履行“大規模追加措施”,利用氣候問題牽制中國發展。

當前國際地緣政經格局正印證布熱津斯基20多年前的擔憂。美國對華政策調整與中美關係轉向既是這一歷史大背景的產物,也是這種歷史大變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美之間的核心問題已不再是雙方在經貿、市場、資源等問題上的利益平衡,而是國際秩序與國際體系的方向選擇問題。美國的戰略是“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在美國的鼓動和脅迫下,其他國家被迫選邊站隊,未來中美博弈勢必演變為兩種制度、兩條道路的競爭甚至對抗。對此中國不應抱有任何幻想,必須要有長遠的戰略謀劃與政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