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特朗普之後,中美關係會好轉嗎?

2020-08-28
372.jpg

2020年以來,中美關係猶如一批脫韁的野馬,不斷衝擊雙邊關係的下限。繼7月底雙方互相關閉領事館之後,8月初特朗普政府高官又高調抵台訪問。大多數人認為,當前中美關係惡化,與特朗普為尋求連任採取不擇手段的瘋狂政策有關。於是,不少人心懷期待:特朗普之後中美關係或會有所改善,至少回歸常態。

坦率說,筆者對此並不樂觀。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首先,支撐中美關係發展的民意和社會基礎正不斷被侵蝕。特朗普上台以來所採取的對華政策,已經嚴重破壞了中美關係的社會輿論生態。皮尤公司7月公布的民調顯示,對中國持有負面看法的美國民眾已經從2018年的47%上升至當前的73%,對華強硬已經成為美國社會的跨黨派共識。以往對美國比較溫和友好的許多中國精英,如今也開始越來越多地批評美國政府的政策。在網絡和社交媒體上,中國網民對特朗普政府批評、指責的聲音更是不絕於耳。如果這種局面長期得不到改善,幾十年積聚的雙邊關係社會基礎將迅速垮塌。

其次,雙方當前所採取的不少政策具有極大的不可逆性,其後續影響將會持續到特朗普之後。比如,美國國會兩院不可能撤銷其在中國香港、新疆、台灣問題上的一系列立法。同時,中國政府也不可能撤銷其所採取的一些因應之策。這些既有政策會形成新的長期戰略態勢,破壞已有的戰略互信和穩定,並促使雙方採取長期的戰略應對。無論特朗普未來是否連任總統,這些政策及其後果短期內都不會煙消雲散。

再次,特朗普政府的一些激進行為刺激了冒險主義和投機主義,不僅突破了雙邊關係的底線,也使中美雙方面臨冷戰以來最嚴峻的軍事衝突風險。特朗普政府在台灣問題上的行為,已經突破了70年代中美建交以來雙方在台灣問題上所達成的默契,不僅背離了美國在中美建交時的承諾,也挑戰了中國政府的底線。在南海問題上,特朗普政府已經公開放棄當初“不選邊站”的立場,頻頻派遣飛機和軍艦進行所謂“自由航行”與抵近偵察。眾所周知,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在此類問題上的迴旋餘地非常有限。在雙方缺少戰略互信、基本共識、行動默契乃至應急熱線的情況下,此類軍事行動大大增加了雙方爆發衝突的風險。到目前為止,中國政府保持了極大克制,以避免跟隨特朗普政府的節奏起舞而進一步惡化雙邊關係。但是,如果這種克制被一些美國政客視為“軟弱可欺”,他們勢必會在未來對華政策中採取更多冒險主義舉動,最終迫使中國政府不得不做出強硬的正面應對。

最後,當前美國戰略界的對華政策討論已陷入迷思,未必能在特朗普之後為雙邊關係改善指明出路。比如,許多美國戰略人士在討論中美相對實力變化時,往往只關注與中國有關的所謂知識產權保護、“商業間諜”、國有企業、政治改革等議題,忽視了美國自身產業空心化、經濟金融化、政治兩極化、社會貧富分化、軍事過度膨脹等內在問題,更鮮有對美國自身政策失敗和戰略失誤的認識與反思。甚至在國內疫情近乎失控的情況下,他們仍津津樂道於莫須有的中國“抗疫原罪”,而不是對自身政策失敗進行反思。事實上,正如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出席2020年“阿斯彭安全論壇”時所言,對美國來說,真正的問題是美國是否準備好與另一個具有不同歷史、文化和制度,無意與美國爭奪全球主導地位的大國共處?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很難為中美關係的根本性改善指明出路。

在美國大選結束之前,也許特朗普政府還會有更多令人瞠目結舌的新舉措。然而,如果美國戰略界不改變對中美實力變化和雙邊關係的認知,無論特朗普未來是否當選,中美關係短期內都還看不到令人樂觀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