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對俄能源制裁恐面臨反噬效應2022-08-30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隨着歐盟對俄制裁持續推進,反噬效應將不斷發酵,放大成員國對能源制裁的分歧和矛盾,加重成員國損失。
戰爭年代的G202022-08-10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由於有很多共同點,而且迴避了持不同意見的國家,G7能比G20達成更多共識也就不足為怪。但G20更好地代表着我們多樣、複雜的世界,這使它成為可以賴以進行有效全球合作的組織。
- 美日歐貨幣政策分化恐加劇全球風險2022-08-09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美日歐三大央行政策調整的節奏與力度存在顯著分化,這將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與金融局勢的複雜性和不可預知性。
中國經濟韌性十足,正常復蘇可期2022-07-27
徐洪才(Xu Hongcai) 中國歐美同學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隨着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一攬子」穩定經濟政策措施效應不斷顯現,中國經濟有望繼續回升。
- 美國將不可避免經歷「沃爾克式緊縮」和衰退2022-07-07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美國此輪通脹是頑固的、結構性的,要想將核心通脹降至2%,而又不讓經濟陷入衰退,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印太經濟框架」恐無疾而終2022-06-15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從「印太經濟框架」的內容和特點不難看出它所追求的目標:恢復美國作為標準制定國的角色,阻斷或遏制中國在該地區日益上升的經濟影響。但它並不符合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的現實。
- 「印太經濟框架」與「疑似多邊主義」2022-05-31
張雲(Zhang Yun)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實現更大區域的經濟一體化和建立亞太自貿區是本地區國家的遠景目標,也符合各方利益,「印太經濟框架」應是朝這個大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而非相反。
- 需理性評估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2022-05-18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需要中美雙方共同執行落實,更需要美方創造條件和氛圍,消除對抗和不必要的干擾。
美國不再遵守貨幣規則2022-05-06
余永定(Yu Yongding)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前會長
在其《經濟武器:作為現代戰爭工具的制裁的崛起》一書中,歷史學者尼古拉斯·穆爾德(Nicholas Mulder)告訴我們: 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期間,英國和俄羅斯打得如火……
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下行風險2022-04-28
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
與金融市場根深蒂固的樂觀情緒一樣,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報告也聲稱96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有望實現完美的軟着陸。對此至少有三大理由值得懷疑。
拜登政府對華貿易新戰略框架日漸清晰2022-04-26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美國對華新貿易戰略的實質是在尋求對話的同時保持對華施壓態勢,並將力量集中於與中國在核心領域謀求競爭甚至對抗。
- 全球發展倡議與「一帶一路」協同增效2022-04-20
王義桅(Wang Yiwei)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
全球發展倡議和「一帶一路」倡議作為中國為全球提供的雙方案,把促進共同發展置於突出位置,形成了新發力點和新結合點。
道德外交能否勝任美歐能源「去俄」2022-04-11
董汀(Dong Ti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俄羅斯與全球能源市場的深度融合,是能源價值鏈中全體行為者長期複雜互動的結果。美歐能否擺脫俄羅斯的能源供給,除了計算替代供應量和觀察運輸基礎設施布局,還要考慮諸多現實的因素。
中沙石油交易會加速「去美元化」嗎?2022-03-29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中阿在多領域擴大合作客觀上拓展了使用人民幣結算的空間和潛力。國際石油交易中的「美元霸權」雖被撬動,但並不會崩潰或終結。
如何看待中國今年5.5%的增長目標2022-03-24
徐洪才(Xu Hongcai) 中國歐美同學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目標充分考慮了中國潛在經濟增速和此前兩年平均增速,也意味着今年中央將加大政策力度,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