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斯蒂芬·羅奇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

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下行風險

2022-04-28
7c20f4a98fc58833484aee6b2be9d0d6.2-1-super.1.jpg

預料中的全球經濟前景下調周期已經正式開始了。IMF最新發佈的半年度《世界經濟展望報告》傳遞了這一信息,且強化了幾家知名私人預測機構早先所做的修正。

這次修正主要是因為烏克蘭戰爭,其調整幅度頗大——2022年的世界經濟增長率被大幅下調至3.6%,比IMF在6個月前預測的4.9%足足低了1.3個百分點。值得稱道的是,IMF警告了這種情況即將出現,它此前在1月份發佈的更新中已經向下修正了0.5個百分點。即便如此,回顧過去15年,這次修正在IMF每6個月一次的例行預測調整中也是第三大降幅。

2009年4月,隨着全球金融危機蔓延,IMF將當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4.3個百分點(從危機前預測的增長3%下調為直接收縮-1.3%)。當然了,由於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IMF也將當年的增長預期下調了6.4個百分點(從疫情前預測的增長3.4%下調為直接收縮-3%)。在之前的這兩個事例中,增長預測被大幅下調都預言了全球經濟的急劇衰退,實際上,它們是現代史上最嚴重的兩次衰退。

然而,IMF和其他大多數預測機構都不認為,當前的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會讓全世界陷入絕對衰退。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聲稱96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有望實現完美的軟着陸。在最近將增長預期下調之後,目前對2022-2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測穩定在了3.6%,略高於1980年以來3.4%的平均水平。沒有比這更平穩的着陸了。

但出於幾個理由,這種想法很可能只是一廂情願。

首先,預測者們在根據2021年的超高增速推斷未來增長時過於樂觀。根據1980年以來IMF的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經濟猛增6.1%,是記錄中最強勁的反彈。但那是在2020年創下-3.1%這一最大記錄跌幅之後出現的。正是疫情封控措施導致全球經濟在2020年初幾乎陷入停滯,重新開放,加上積極的貨幣和財政刺激,成為了所有反彈之母。

預測者和投資者都在按目前的趨勢推斷未來,所以重要的是要看清2020-21年的異常波動,如此才能清晰地讀懂可供推斷的趨勢。在這兩年里,全球GDP年均僅增長1.5%,遠低於官方的全球衰退闕值(普遍認為是2.5%左右)。不必說,如果全球經濟增長按照這種基本趨勢進一步放緩,降幅超出軟着陸的下行軌道,那麼另一場全球性衰退就不再是遙不可及的。

質疑樂觀預期的第二個理由是,中國所起的緩衝作用已被削弱。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速遠低於2010-19年時期的近8%。IMF的最新預測認為,中國2022-23年的年均增長率為4.75%,只及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半數多一點。實際上,當年中國的強勁增長是防止2012-16年全球再次陷入衰退的唯一因素。如今與當時一樣,如果沒有更具活力的中國經濟,全球經濟恢復的可能性很小。

這就是今天的風險。由於中國目前面臨著三重衝擊——新一波疫情封控、持續不斷的去槓桿化壓力(特別是房地產業動蕩不安)、與俄羅斯的夥伴關係帶來間接的戰爭損失——全球經濟不可能再依靠中國獲得恢復力。當然,這種切割是雙向的。如果中國強化對俄羅斯的承諾,它將與這個“無條件的夥伴”一起陷入孤立。由於中國經濟仍高度依賴世界其他地區,這可能是習近平主席面臨的最大挑戰。

第三,全球增長放緩周期與全球通脹和利率大幅上升周期並行。軟着陸的支持者們對其後果不屑一顧,隨着通脹飆升至40年來高點,他們甚至漫不經心地談論起“峰頂通脹”(peak inflation)。這種獨出心裁的想法認為,既然現在的情況如此糟糕,那麼以後只會越來越好。

這種膚淺的算術論證沒有抓住重點。由於3月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飆升8.5%,到年底,這個關鍵的通脹晴雨表當然有可能大幅下降。但又能低到多少呢?低到足以把美聯儲從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初期以來最不負責的貨幣政策中拯救出來嗎?

別指望了。儘管美聯儲現在語氣強硬,但光說是沒用的。金融市場預計未來6個月會累計加息約250個基點,到目前為止,美聯儲僅加息25個基點,或者說只兌現了10%。就算美聯儲如預期的那樣,到今年11月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2.5%,名義政策利率也很可能遠低於通脹率。

這意味着實際(經通脹調整的)聯邦基金利率全年都將處在負區間,也即實際政策利率為負值的時期長達38個月,遠超早先艾倫·格林斯潘、本·伯南克和珍妮特·耶倫治下的“適度寬鬆”時期的刺激力度。實際利率對於維持物價穩定和推動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在評估全球商業周期風險時,其底線是實際利率上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有這些都凸顯全球經濟的下行風險正在形成。作為原華爾街的一名預測者,我非常理解大多數預測機構的心態,包括IMF那些才華橫溢的專業人士,他們認為自己已經考慮了絕大多數可能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金融市場認同並且相信,由於各國央行仍在實行令人瞠目的寬鬆政策,一個具有通脹傾向的世界正以某種方式光榮地滑向軟着陸。但這樣的美好場景真的會在沒有中國的情況下出現嗎?做夢吧。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Downside Risks to Global Growth”(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