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特朗普關稅:糟糕的經濟,糟糕的地緣政治

2025-02-20
Dan.jpg

2月1日,特朗普總統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能源產品分別徵收25%的關稅和 10%的關稅,對中國徵收10%的關稅。這三個國家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美國對這三個國家都存在貿易逆差。

據估計,特朗普的關稅可能導致加拿大GDP下降3%,墨西哥GDP下降2%。此外,美國與這兩大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戰也會危害美國的收入、傷及就業並推高通脹。

宣布發動關稅戰兩天後,特朗普選擇後退一步。經過談判,他宣布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徵稅將推遲30天。但是隨着特朗普的對華關稅生效,中國於2月10日宣布了針對美國的一攬子經濟措施,如果需要,未來可能出台更多措施。

那麼,加拿大總理賈斯廷·特魯多和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會和美國政府討論經濟問題嗎?也許會。但特朗普政府還希望建立一個針對中國的北美貿易集團。

美洲的勢力範圍遊戲

特朗普關稅政策合法化,是因為它通過受害者敘事,將美國描繪成不公正經濟和地緣政治措施的目標。因此,白宮認為自己在進行一場正義的討伐,而將世界其他國家看作主要的破壞者。

這次的關稅戰始於特朗普與哥倫比亞總統古斯塔沃·佩特羅的激烈交鋒。哥倫比亞拒絕兩架載有被美國驅逐移民的美國軍機入境後,華盛頓威脅對該國徵收關稅並實施制裁。考慮到美國是哥倫比亞最大的貿易夥伴,這場嚴重的對抗最終以哥倫比亞同意接受被驅逐移民告終,特朗普宣布獲勝。

此次爭端發生的時間,恰逢美國與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爆發大規模關稅戰之前,也是在美國的其他貿易夥伴面前“殺雞儆猴”,其暗含的信息是,“除非屈服,否則你們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

特朗普正在下關稅棋。白宮希望利用地緣政治,迫使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入美國控制的北美集團,以削弱中國在美洲的經濟地位。因此,美國國務卿馬爾科·魯比奧訪問巴拿馬時,該國總統何塞·勞爾·穆利諾決定終止與中國的一項重要發展協議,以避免特朗普威脅奪回巴拿馬運河以及魯比奧警告的“大量人員傷亡”。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雅爾塔劃分自己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如今,特朗普在開闢一塊新的勢力範圍,將美國的主導地位延伸到中美洲,從墨西哥一直覆蓋到巴拿馬和哥倫比亞。

芬太尼的故事

特朗普稱,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徵收關稅,是因為這兩個國家沒有阻止進入美國邊境的移民和販毒活動。兩國都急於平息特朗普的邊境擔憂,但面對的卻是不清不楚且持續不斷的要求。這些緊張局勢不是由經濟原因造成,而是由地緣政治決定。

特朗普仍然繼續將美國的芬太尼危機歸咎於中國。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過量服用合成阿片類藥物(主要是芬太尼相關物質)在美國可能導致超過78000人死亡。然而,中國對所有芬太尼相關物質實施全類管制,改變了2019年後的販運模式。根據國會的研究,那時起,此類物質從中國直接流入美國的情況已基本停止。

同時,根據國會的研究,2019年左右,墨西哥作為運往美國的非法毒品的主要來源國和中轉國,取代中國成為芬太尼及類似物質的主要來源。

然而,美國政府單方面認為中國在芬太尼和前體化學品販運中發揮了作用。美國政府似乎更喜歡在海外尋找替罪羊,而沒有意識到其數十年來的毒品危機源於利潤豐厚的需求。

那麼,與這三個國家進行關稅戰的動機是什麼?特朗普承諾,除非這三個國家停止芬太尼走私和非法移民,否則將一直徵收關稅。這一表態令人震驚,表明特朗普的關稅戰並非出於經濟目的,而是將單邊經濟制權武器化。

特朗普之前的關稅已失敗

1950年以來,關稅從未佔到美國聯邦收入的2%以上,去年這一數字為 1.6%。過去幾十年里,國會將廣泛的關稅制定權授予總統,認為總統更能免受國內保護主義壓力的影響。因此,關稅稅率逐漸下降,但那些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

在特朗普看來,低關稅、基於規則的全球貿易體系對美國不利。因此,在他第一任期內,美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在2020年翻了一番,達到740億美元。

由於實施關稅不再具有有效的經濟理由,如今它們被選擇性地用來保護某些國內產業、推進外交政策目標,或者作為貿易談判的籌碼。

特朗普政府將其關稅政策歸因於美國貿易夥伴的貿易行為和美國的貿易逆差,在第一任期內根據美國三項法律加征關稅,包括:

● 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對美國鋼鐵和鋁進口進行限制,原因可能是“國家安全”擔憂;

●《1974年貿易法》第201條款,對洗衣機和太陽能產品進口實施限制,原因是對美國國內產業的擔憂;

● 《1974年貿易法》第 301 條款,對美國從中國和歐盟進口的產品進行限制,原因可能是知識產權和補貼方面的擔憂。

諷刺的是,特朗普利用第一部法律收縮了美國貿易,而肯尼迪政府最初依靠它擴大貿易。另外兩部法律在70年代中期曾用於打擊日本出口,但並未成功。

特朗普貿易戰的目標是“讓工作崗位回歸美國”。但這並沒有實現,在錯誤的經濟學指導下也不可能實現。

更大的經濟利益

五年前,特朗普對高達396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占受影響貿易的 90%以上。然而,特朗普此次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徵收的第一輪關稅涉及的貿易額要高得多。

2018-19年,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的四批關稅涵蓋360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如今,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佔美國進口總額的2/5以上,對這兩個國家徵收的新關稅,加上對中國的額外關稅,可能相當於涵蓋2023年價值超過1.3萬億美元的進口商品。

這是五年前的3.5倍以上,而這只是美國未來幾周將採取的一系列關稅舉措的開端。考慮到美國關稅的目標國家可能採取報復措施,最終的損失可能高出更多。

貿易戰的第二條戰線可能在2月中旬鋪開,屆時,特朗普政府計劃對計算機芯片、藥品、石油和天然氣進口以及鋼鐵、鋁和銅徵收關稅。此外,還將提高對歐盟產品的關稅,因為歐盟“對我們太粗暴了”。

而與美國存在巨大貿易逆差的其他貿易大國,包括德國、日本、韓國和越南,可能將成為下一輪被攻擊的對象。

全球前景黯淡

2024年12月美國通脹率為2.9%,仍高於美聯儲2%的目標。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今年加征關稅後,美國通脹率將比不加征關稅時高出0.54個百分點。

關稅威脅浪潮可能加劇貿易緊張局勢,降低投資,衝擊市場定價,扭曲貿易流動,擾亂供應鏈,並削弱消費者信心。而這只是未來四年種種可能的序幕。

一開始,關稅、減稅和放鬆管制似乎可以提振美國經濟,但它們可能也為通脹繁榮和隨後的衰退埋下伏筆。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的那樣,特朗普的經濟政策“可能會衝擊世界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