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到頂了嗎?2023-09-22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一些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戰略界人士近年開始鼓吹「中國崛起到頂論」,試圖從發展預期層麵塑造中美競爭議題。
一場沒有贏家的科技戰爭2023-09-21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美國總統拜登最近發佈行政令,限制向中國的半導體、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標誌着中美科技戰再次升級。在這兩個超級大國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場衝突很快得到解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損害。
中國為何不急於挽救本國經濟?2023-09-21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過去三年,中國的總需求明顯減弱。除了抗疫政策的持久影響外,中國還受到全球需求下降的拖累。7 月份出口同比下降 14.5% ,與 2022 年 7 月17.2%的強勁出口增長形成鮮明對比。鑒於這些下行壓力,中國政府沒有像許多人預期的那樣實施大規模刺激計劃,這讓國內外的觀察人士深感困惑。
美商務部長訪華反映美國對華矛盾心態2023-09-08
馬雪(Ma Xue)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經濟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雷蒙多的訪華之行表明,美國在利用經濟工具箱的同時,也想利用中美之間的相互依賴管控分歧、避免誤判。
金磚國家正深刻改變世界發展進程2023-09-06
王友明(Wang Youmi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擴容後的金磚將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充滿活力地縱橫捭闔於國際舞台,並從三個層面深刻改變世界版圖。
中國經濟的分水嶺2023-08-23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
中國經濟正站在十字路口。舊的發展模式面臨挑戰,仍需要向消費驅動型增長轉型,而私營部門面臨重重問題。
限制對華投資的行政成本與道德包袱2023-08-23
韓立群(Han Liqu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
新規的推出預示着美國政府的對外投資管理將具有越來越濃厚的指令性和計劃性色彩,對基本市場競爭原則的踐踏將更加嚴重。美國政府和執法部門的行政成本會越來越大,濫用「國家安全」也將讓美國背負更重的道德包袱。
「全球南方」「全球東方」與中美博弈2023-08-22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全球南方」已經成為美國推進對華戰略競爭的重要方向。維護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對於中國外交至為關鍵,也是應對中美博弈的有力支撐。
投資限令預示美國對華科技進攻戰略加速2023-08-15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對華投資限令意味着美國對華科技進攻戰略加速,同時也將帶來較為惡劣的示範效應。但美國實施科技出口管制和投資限制的每一個領域,被替代的可能性都會越來越大,中長期而言,反而將削弱美國在全球高科技領域的主導力量。
劉遵義訪談:中國經濟與青年就業的機遇與挑戰2023-08-07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會
本文是周建成先生於2023年7月採訪劉遵義教授的文字記錄。為了清晰和簡潔起見,以下採訪內容經過了編輯。
- 從耶倫訪華看未來中美「菜單式合作」2023-07-22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去風險化」但「不脫鉤」意味着在非核心敏感領域美國接受「菜單式合作」,卻也意味着其將進一步限制中國在關鍵領域的戰略競爭能力。
中美合作新視野2023-07-14
何偉文(He Weiwen)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
在天津舉行的2023年新領軍者年會傳來積極消息,發出了全球經濟增長即將復蘇的強烈信號,並讓人們確信世界不會進入「失去的十年」。
夾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東盟2023-06-26
Lili Yan Ing(Lili Yan Ing) 國際經濟學會秘書長
最近在廣島舉行的 G7 峰會和隨後在克什米爾舉行的 G20 旅遊會議,凸顯了這兩個集團言論的鮮明對比。
G7廣島峰會凸顯西方全球經濟治理影響力下降2023-06-09
扈大威(Hu Dawe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G7面臨的國內挑戰遠遠大於國際挑戰。G7對中國的攻擊解決不了它們自身的問題,更無助於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
如何重組中國供應鏈2023-06-03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
20世紀初, 意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安東尼奧·葛蘭西曾經這樣寫道:「舊的正在消亡,新的無法誕生。」我們今天似乎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期,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病態癥狀」,包括全球供應鏈的崩潰和通貨膨脹的再次出現。唯一的出路是支持新市場、產業和機構的發展。但是,誰為這項工作提供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