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聯濤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肖耿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一場沒有贏家的科技戰爭

2023-09-21
729.jpg

美國總統拜登近期發佈行政令,限制向中國的半導體、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投資,標誌着中美科技戰再次升級。在這兩個超級大國地緣政治競爭加劇的背景下,這場衝突很快得到解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將對全球經濟造成損害。

在其 2018 年出版的《創新經濟中的資本主義》一書里,風險投資者威廉·詹韋強調了美國政府資助關鍵國防技術研發,以此刺激創新的關鍵作用。儘管這些技術進步所需的投入巨大,但美國巨大的經濟影響力有效地降低了尖端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成本。這些創新隨後通過私營企業實現商業化,使消費者能夠輕鬆獲得。簡而言之,通過利用規模經濟和專業化,美國創新經濟迎來了快速增長和繁榮的時代。

隨着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它採用了類似的模式,使中國企業能夠降低太陽能電池板、5G基礎設施和電動汽車等新技術的成本,同時提升了國家的工業和軍事能力。與此同時,中國日益強硬的外交政策引起了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的擔憂。

2012年習近平主席上台時,美國已將中國視為主要地緣政治對手。因此,美國對中國實施制裁,以阻止美國技術用於增強中國的軍事能力。2018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間,669家中國公司被列入美國商務部所謂的“實體名單”——該名單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與這些外國公司進行商業往來。

這些制裁對中國產生了重大影響,加劇了國內持續的經濟放緩,並增加了通貨緊縮的風險。由於荷蘭、韓國和日本等美國盟友分別實施出口限制,中國企業無法獲得先進半導體設計和生產的關鍵資源。

這一策略導致2023年上半年美中貿易下降17.9%。在此期間,中國在美國進口的份額驟降至13.3% ,較2017年峰值的21.6%下降了38.4% 。外國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流量也有所下降:今年第二季度,中國境內的外國直接投資凈流量錄得490 億美元的逆差。

正在進行的去全球化進程,也將對美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目前超過7萬家美國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其中近90%實現盈利。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佔全球銷售額的31%以上,佔美國半導體銷售額的36% 。對於英特爾和英偉達來說,2022 年中國市場分別占其收入的27%和26.4% ,占高通收入的比例高達67.1% 。英偉達首席執行官黃仁勛最近警告說:“如果我們無法進入中國市場,我們沒有應急措施。” 而且,“沒有另一個中國,只有一個中國。”

隨着全球創新經濟持續碎片化,中美企業可能面臨更高的研發和製造設備成本。畢竟,台積電和其他半導體製造商最近發現,在美國生產芯片比在亞洲的成本要高很多。更糟糕的是,世界各國政府可能會提供工業補貼,以此彌補離開中國市場的損失,從而可能引發一場有害的補貼戰。

鑒於美國似乎決定繼續擴大制裁,預計中國會採取措施進行報復。最近,中國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原材料(例如鍺、鎵、鎢和稀土金屬)實行出口限制,預示着未來採取更廣泛措施的可能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出警告:“一個四分五裂的世界可能變得更加貧窮。”

此外,將全球技術和創新市場分為兩大不同的類別——一類用於國防目的,另一類涵蓋其他一切——可能扭曲技術發展的動力。鑒於所有技術都有潛在的軍事適用性,出口限制和生產補貼之間相互作用,可能導致創新專註於國家安全層面,阻礙面向消費者的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出現。

對於抑制市場集中度和解決生成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倫理影響,監管是必要的。同理,國防技術的競爭也必須受到謹慎管控。即使在冷戰最激烈的時期,美國和蘇聯也成功地通過談判,達成了有效減緩核軍備競賽並防止相互毀滅的條約。

同樣,美國和中國必須建立起透明、基於規則的框架,促進私營部門參與開放貿易、培養信任、確保市場開放、保護產權,並設定懲罰性制裁的界限。國家實施的制裁和補貼將不可避免地迫使私營部門和市場退縮,給世界經濟帶來不利後果。這一直是中國國內激烈爭論的話題—— 過去幾年,中國政府在經濟里的作用不斷擴大。

誠然,中國和美國都希望站在強勢地位討價還價,並且雙方都擔心啟動談判可能被視為軟弱的表現,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可能只有全球嚴重衰退才能迫使它們開始對話。然而,談判拖得越久,中國、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的痛苦就會越嚴重。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A Tech War Without Winners”(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