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國的新計劃2020-10-03
沈聯濤(Andrew Sheng) 香港大學亞洲國際經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從「中國製造2025」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務實或戰略性政策及項目常常被世界曲解為不光明正大,或具有破壞力。對中國新的五年規劃也同樣如此。
- 中國今後五年發展的重點2021-03-17
李稻葵(Li Daokui)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
「十四五」期間的全球化可能是一種新型全球化,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呼籲、推動、維繫的全球化。「十四五」的戰略總目標是調整好中國經濟發展狀態,從過去在大程度上依賴外循環、國際市場和國際技術,轉到內外相對比較平衡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能否以加入CPTPP為契機實現規則「突圍」2021-01-04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中國已將「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作為貫穿「十四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之一,這意味着它在不涉及制度紅線的一些重點領域將加速推進重大改革,並取得制度性突破。
開發全球首個主要央行數字貨幣2020-12-29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查明納德大學教授
中國強勁發展的電子支付產業已經滲透到從街頭小販到年度報稅的經濟各個層面。中國當局希望利用所擁有的先進基礎設施,推出首個由政府支持的加密貨幣。
中國可通過擴大支出加速經濟增長2020-12-09
余永定(Yu Yongding)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前會長
2020年中國經濟可能增長2-2.5%,表現遠強於面臨收縮的其他主要經濟體。但中國仍面對嚴峻的挑戰,應對之道只能是短期內實施更具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 解讀「十四五」規劃與2035遠景目標建議2020-11-16
陳積敏(Chen Jimin) 中國國際友好交流聯絡會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確立了方向與路徑,主要有四個特點。
建設中國大市場須打破制度性壁壘2020-11-13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中國強大國內市場的最終形成有賴於打破市場壁壘,破除阻礙國內國際市場有效暢通的制度性障礙。
- 「雙循環」格局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新詮釋2020-10-28
王玉柱(Wang Yuzhu)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
「雙循環」格局並非割裂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繫,而是要進一步優化國內與外部世界的分工合作關係,通過內部市場的機制建設與完善,實現內外經濟更加均衡和可持續的發展。
中國的「雙循環」戰略2020-10-16
劉遵義(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
當今中國的最大風險是經濟上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中國必須繼續積极參与世界經濟,並盡其所能做出貢獻。對於中國來說,完全的自給自足也許只會降低它的生活水平。
中國正迅速向數字經濟轉型2020-09-16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中國很可能是今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承諾在十年內為由技術驅動的結構轉型投入巨資。
中國經濟向內大轉變2020-08-20
克里斯托弗·A·麥克納利(Christopher A. McNally) 美國查明納德大學教授
在全球性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中國正在尋求擴大國內市場。這不僅可以保持中國經濟的競爭力,還能讓中國擺脫「世界工廠」稱號,成為最精細的全球消費市場。
解讀中國經濟彈性2020-07-03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
如果以為強制技術脫鉤、貿易制裁或強迫改變全球供應鏈會終結中國未來的經濟擴張,就未免過於天真了。批評人士若是目光短淺,看不到這一點,那將是他們的損失。
全國人大傳遞出的信息2020-07-02
周小明(Zhou Xiaoming) 前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代表團副代表
中國故事是令人鼓舞的。雖然內部市場巨大,但中國卻沒有向內轉,相反,它正以蓄勢待發的經濟為依託,更快更廣地向世界其他國家開放。
對2020年中國GDP水平的預測2020-06-11
劉遵義(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
中國2020年的GDP水平取決於疫情過後的經濟復蘇速度和刺激措施是否到位。我們的預測是在剩下的三個季度里中國經濟增長會大大高於正常水平。
中國靠什麼穩住外資?2020-06-09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未來的全球競爭歸根結底是規則的競爭。「穩住外資」並非一個短期政策激勵問題,它需要更大力度的改革開放,需要更強有力的倒逼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