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沈聯濤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 肖耿 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

理解中國的新計劃

2020-10-03
微信圖片_20201004222537.gif

中國領導人目前還在對國家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2021年到2025年)進行最後修改,但規劃中的某個部分,即所謂雙循環戰略,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關注。許多人擔心中國在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之際開始“向內轉”。這些顧慮用錯地方了。

按照習近平主席的提法,雙循環戰略意味着中國的長期發展將主要依靠“內循環”,也就是生產、分配和消費的國內循環。這將減少中國對海外市場和技術的依賴。

但它並不意味着中國正退出這個世界。要了解它的含義,必須首先了解中國的決策者們是如何考慮中國長期發展軌跡的。

與往往持有法律或經濟學學位的西方領導人不同,中國的決策者大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因此他們更有可能用系統方式進行思考。中國的五年規劃充斥着工程和系統術語,比如頂層架構設計、網絡、平台、流程。這種方法意味着中國的決策者除了考慮主流的微觀和宏觀模型,還有“元(meta)”和中觀的考量。

在“元”層面,中國的決策者正面對該國“核計劃之父”錢學森所說的“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就像錢學森及其合著者所指出的,不能指望用“精確科學”及其所強調的簡化法來管理這個系統。相反,應當運用“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技術”,也就是先做定性分析,然後再用經驗事實進行嚴格的檢驗。

鄧小平的至理名言“摸着石頭過河”就是對此種方法的總結。幾十年後,諾貝爾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發展了這一概念,說明了定性因素(例如流行敘事)如何影響複雜的系統,由此從根本上使我們能準確地解釋結果。

在中觀或制度層面,雙循環戰略脫胎於“循環經濟”模式,後者作為一種系統性方法,旨在減少消耗和浪費,從而實現自然資源的再生。雙循環戰略的建立,是基於數十年來為全球製造商品所獲得的認知,那就是,供應鏈是通過多重周期性的生產、分銷和創新過程運作的,這一過程具有內生的自我協調與同步能力。

當這些過程、周期和反饋環與政府的政策和程序不同步時,比如政府稅收或官僚主義壁壘過高,供應鏈就會停滯。雙循環戰略則是要採用靈活、適用、制度化和結構性政策來規避這種阻力。

關注內部系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尤其因為宏觀經濟動蕩正日益加劇。首先就是,新冠疫情凸顯我們的“準時制”全球供應鏈是多麼容易受到破壞,這也助長了“去全球化”的呼聲。

與此同時,中國與其最大貿易夥伴美國之間的緊張局勢正在升級,例如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的政府最近採取行動,削弱中國熱門手機軟件微信和TikTok在美國的運營。兩國的經濟脫鉤現在比任何時候似乎都更有可能發生。

中國的雙循環戰略是對國家面臨的迅速變化的內外部壓力的務實回應。決策者的目標是要利用中國龐大的14億人口,包括4億中產消費者,來提升供應鏈和市場的彈性。

這又將我們帶到對微觀層面的思考。由於中國實行精英制,一個人通常只有在經濟發展“第一線”工作過,直接管理過鄉、市、省的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才有可能晉陞到最高決策層。這給中國領導人灌輸了滿足人民需求的意識和永不消散的搞社會和經濟工程的動力。

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適應瞬息萬變的國內國際市場狀況。雙循環戰略將助一臂之力,為物質、資金、人力資本、產品與服務、技術、信息建立更自由、更統一的全國市場,並確保讓體系內所有利益相關者知道該期待什麼。

不過,加強內部生產與消費循環並不意味着破壞外部貿易、投資、旅遊和教育網絡,相反,中國將繼續開放經濟,特別是它的金融市場。 倒不如說,雙循環意味着對外交往將會以為國內經濟提供補充的方式擴大、深化。

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希望以這種方式合作,例如開發綠色產品和服務,中國會承擔它的的義務。如果不,那麼中國將依靠自身強大的實力,包括龐大的消費群和快速增長的創新能力,來維持它的增長和發展。 簡單說就是,如果世界沒有做好合作準備,中國也將適應經濟兩極化。

從“中國製造2025”到“一帶一路”倡議,中國的務實或戰略性政策及項目常常被世界曲解為不光明正大,或具有破壞力。然而中國控制不了別人怎樣解釋其行為,它也不會改變政策以取悅批評者。由於IMF預測中國有望成為2020、2021年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它也沒有應當改變的理由。

全文翻譯自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原文標題“Making Sense of China's New Plan”(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