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1:百年大變局不可逆轉2021-01-14
黃靖(Huang Jing) 北京語言大學學院教授,國別和區域研究院學術院長
政治上,世界格局由一強獨霸向一強多極發展的大趨勢將會更加明顯。經濟上,隨着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的簽訂以及中國積极參与CPTPP談判,加之「一帶一路」建設持續發展,世界經濟將邁向更高層次的「一體化」。
合作還是分裂?——後疫情時代的全球化2020-11-17
傅瑩(Fu Ying) 前外交部副部長,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放棄全球化將導致世界的碎片化和更多混亂,主流聲音是繼續推動、改進和完善全球化,這需要中美等大國的穩定合作。
不應對中國「雙循環」有戰略誤判2020-10-27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雙循環」戰略將通過更大力度地實施結構性改革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加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
「全球治理」是有用機制還是時髦詞彙2020-10-14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全球治理在應對危機時有能力不足的一面,但也不能否認它的積極作用和巨大潛力。
全球化與管理合作性競爭2020-07-06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儘管中美關係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但稱之為新冷戰卻是一種誤導。雙方都應當尋找必要的「底部」和「安全網」,以建立起最適用於美中合作性競爭的框架。
- 新冠疫情推動全球化低潮2020-07-02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影響深重,雖不會終結全球化,但將助推全球化低潮。
重視疫情對全球化的影響2020-06-19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在後疫情時代,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可能提出更多維護各國經濟主權的問題,對全球化的規則進行若干修改,全球化可能進入2.0時代。
- 疫情應是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始2020-05-14
張雲(Zhang Yun)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新冠疫情將使成本效益驅動型的上一輪全球化走向終結,並推動社會公平公正驅動型的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始。
疫情過後我們將面對一個不同的世界和中國2020-04-30
張燕生(Zhang Yansheng)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疫情的全球性影響將引發國際格局、世界秩序、全球供應鏈以及中國經濟貿易和產業布局的改變。
新冠疫情後的國際秩序2020-04-29
羅伯特·馬利(Robert Malley) 國際危機組織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新冠疫情似乎使進一步協調國際政策的主張更有說服力。但危機往往強化並加速已有的趨勢,當下反全球化的本土主義可能會愈演愈烈。
中美產業鏈重構背後的全球變局2020-04-28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所首席研究員
疫情將加速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趨勢,包括中美產業鏈在內的全球產業鏈重構難以避免。
新冠疫情不會減少全球對中國的依賴2020-04-21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當一些國家趨於閉關自守的時候,中國仍一如既往地致力於全球化。這種承諾所帶來的貿易、投資和增長機會對新冠危機之後陷入困境的國家來說也許是天賜良機。
錯誤的危機類比2020-03-23
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 耶魯大學教員
2008年危機期間,美聯儲採取前所未有的行動,既恰當又果斷地應對了震蕩的主要源由——對金融系統的毀滅性打擊。但在COVID-19危機中,美聯儲無法扮演同樣的角色。
唯一合理的應對2020-03-12
陳東曉(Chen Dongxiao)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
團結、協作、共情是人類抗擊大規模傳染病的唯一正解,同時要加快轉變全球衛生安全觀念,避免在「恐慌-忽視」兩極中搖擺。
一個新的全球化願景2020-03-04
劉遵義(Lawrence Lau)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教授
當新冠疫情在中國消退,其他國家又發生新的嚴重疫情,外來的入境者可能攜帶病毒,從而使疫情在中國再度暴發。各國邊境應重新要求出示個人健康文件。同時,關鍵的供應鏈必須有備用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