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孫成昊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歐洲應當在中美關係中扮演何種角色?

2022-05-06

俄烏衝突爆發後,不少學者都在討論歐洲、美國對中國戰略認知的變化,認為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把中國定位為“體系性對手”或者“戰略競爭者”的趨勢似乎更加明顯。那麼,中國對歐洲的戰略認知是什麼呢?近兩年或者俄烏危機出現後,中國對歐認知有沒有變化呢?

歐洲確實與美國不一樣,然而在對華問題上,這種差異正在縮小。歐洲強調要推動戰略自主,但這是一個長期的事情,從短期看,歐洲正日益被美國納入其戰略軌道,成為美國對華大國競爭戰略的夥伴。

拜登執政後,美歐成立了“貿易和技術委員會”,延續並加強了“中國問題”對話機制。美歐還在俄烏危機期間對華共同施壓,甚至可能因為俄烏危機聯手對華實施制裁。如果中國對歐認知逐漸變差,認為歐洲就是美國對華競爭的夥伴,那麼,究竟誰會從這樣的認知中受益?相信不會是歐洲,也不會是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對歐的官方態度依然非常積極,希望繼續發展好中歐關係。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如果比較中美元首會晤和中歐高層對話,就會發現其中的差異較為明顯。對美方,中國強調拜登政府要糾錯,要解決現有問題,並在這一基礎上推進雙邊合作。但對歐洲,中國更多強調共識、合作、未來,對中歐合作仍抱有強烈的信心。

然而,如果歐洲與美國的對華政策逐漸趨於一致,中歐關係就會面臨很大的挑戰。或許中國會日益覺得歐洲的戰略自主是句空話,至少在對華問題上是這樣。

歐洲對華政策不應囿於俄烏危機,而應跳出俄烏看待中歐整體關係。歐洲更要認清戰略自主在當下的寶貴价值。歐洲朋友總是強調當前與美國走近不是為了共同對抗中國,而是俄烏危機之下的必然選擇。但歐洲對華政策似乎難以證明這一點。

中國支持歐洲戰略自主,並非為了取悅歐洲,而是因為歐洲戰略自主符合中國利益。中國一貫支持構建多極化世界,歐洲應當是其中的一極。但如果歐洲日益成為美國對華競爭聯盟的一部分,中歐關係將會陷入不必要的麻煩。

對當前的中歐關係而言,俄烏危機當然是個巨大挑戰。歐洲是這次衝突的直接受害方,中國也在努力扮演建設性角色。但中國目前所做的恐怕歐洲認為是不夠的,而中歐也無法在短時間內要求對方徹底理解彼此的處境。

歐洲方面不應讓俄烏衝突定義中歐關係。中國不是問題的一部分。這次衝突極其複雜,既涉及到地緣政治,也涉及到經濟制裁,更涉及到全球化的未來發展方向。從中國的角度看,俄烏衝突對中歐關係的影響更多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個直接結果。我們有兩個選擇,一是將其作為體系性競爭的借口,二是在困難和挑戰時期保持中歐關係穩定,使之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穩定器。

歐洲不能因為俄烏危機影響中歐在其他領域的合作。歐洲要真正實現戰略自主,應該走出歐洲,在全球廣交好友,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在疫情和俄烏衝突之後的振興。如果全球化出現嚴重倒退,各國不再互相信任,不再相信現有國際規則,世界重回“硬實力”競爭狀態,這對歐洲並不是什麼好事。在一個現實主義的世界裡,歐洲會更加艱難。

即使在危機背景下,相信歐洲也仍然支持多邊主義,仍然需要更多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過,歐洲需要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未來歐洲推動的多邊主義難道要把俄羅斯排除在外嗎?因為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而減少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不僅會衝擊中歐關係,歐洲的“規範性權力”還會遭到削弱,歐洲將更難成為世界一極,只會日益成為美國政策的跟隨者。

因此,歐洲應當繼續在中美之間扮演更加靈活的角色,推動囊括更多參與者的經濟全球化,只有這樣才最符合歐洲利益,而不是將個別國家擠出國際體系,導致全球的碎片化。在中歐美三邊關係里,歐洲的戰略位置相對最舒適,歐洲應當盡量利用這種地位。比如,歐洲和美國設立的一些對話機制,也完全可以和中國建立,尤其在貿易、技術、數字、亞太地區安全等方面,中歐理應建立更多溝通渠道,加強彼此政策的良性互動,減少誤解可能帶來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