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茉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不應對中國「雙循環」有戰略誤判

2020-10-27
202009151600139089555231.jpg

自從中國政府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以來,海內外就存在着各種質疑甚至誤讀。“脫鉤論”有之,“封閉論”有之,“責任論”也有之,然而這些可能是對中國發展大勢及其在全球化中所扮演角色的又一次誤判。

“雙循環”戰略正式進入人們視野是今年5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該會議首次提出“要充分發揮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根本而言,“雙循環”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源於全球化進程中的原有循環遇到困境,外需在較長時間內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構建國內大循環的迫切性上升。特別是美國對外經濟戰略全面轉向,以“國家干預主義”取代“新自由主義”,以“權力邏輯”取代“市場邏輯”,以“長臂管轄”取代“全球規則”,使經濟全球化進程以及世界經濟大循環遭遇重大挫折。

一方面,中美衝突升級,美國不斷加大對華經濟遏制,中國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面臨著“出不去”與“進不來”的巨大挑戰;另一方面,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疫病大流行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化的深度調整與重構,導致全球重返經濟主權時代,原有全球經濟大循環正在發生系統變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唯有因勢利導,加快形成國際國內互促的“雙循環”新格局,才能變危為機,爭取發展主動權。

“雙循環”不意味着中國自我封閉

“雙循環”是由中國在世界經濟大循環中既是“世界工廠”又是“世界市場”這一雙重角色決定的。2019年中國進口總額為2萬億美元,佔全球進口商品的10.8%,僅次於美國的2.5萬億美元和12.3%,是全球最具潛力的需求市場。作為一個工業大國,中國對全球大宗商品、中間品零部件以及資本品(包括高科技產品)需求巨大。數據顯示,中國十大進口商品為集成電路、原油、鐵礦石以及光學器材、飛機等,其中鐵礦石和大豆進口佔全球進口總量50%以上。這也決定了由於受制於資源稟賦條件,中國經濟不可能完全脫離於世界。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將繼續受益於全球產業分工,而世界經濟也將受益於中國超大市場規模帶來的溢出效應。因此,“雙循環”絕不是被誤讀的關起門來封閉運行,相反,該戰略將通過更大力度地實施結構性改革和新一輪高水平開放促進國內國際雙向循環,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一步加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進而給中國和全世界帶來巨大利益。

“雙循環”不意味着中國推動脫鉤

與其說世界步入去全球化時代,不如說世界正重返經濟主權時代。世界各國對國家安全與主權利益的重視前所未有,一些國家更強調本國優先。當下特朗普政府不遺餘力地推動中美脫鉤,實現包括供應鏈獨立、製造業獨立在內的全方位獨立,甚至拉攏盟友推動“去中國化”正成為美國重要的戰略選項。此外,全球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很多國家試圖建立更加可控的供應鏈體系,全球生產網絡由離岸生產模式轉向近岸生產模式似乎已成大趨勢。比起過去強調效率和成本,現在供應鏈更加註重安全與信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需要重新平衡擴大對外開放與維護國家主權之間的關係,“雙循環”是避免中國關鍵的產業、技術、領域受制於人和維護供應鏈安全的保障。然而,該戰略的最終目標是通過提升對經濟的掌控力,為全球提供穩定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通過國內產業體系暢通帶動國際產業體系暢通,增強國內國際聯動效應。所謂的“脫鉤論”,是對中國發展路徑的嚴重誤判。

“雙循環”不意味着中國放棄責任

當前,疫情作為最大的外部變量導致全球經濟大循環嚴重受阻,不同程度地損害了世界各國的增長。在此期間,海外出現了“一帶一路”暫停等論調。事實上,中國通過自身經濟的小循環以及“一帶一路”建設,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構建自己的“雙循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不但不會暫停,反而有望加快建設步伐,諸如在貿易投資規則、技術標準、綠色環保標準、爭端解決機制、可持續融資、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等諸多議題上達成共識,逐步形成“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全球合作新模式。從這個意義上講,“雙循環”將在未來助力國際循環體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