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現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疫情應是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始

2020-05-14

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席捲全球,不僅對各國公共衛生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和衝擊,而且讓人們對疫情後全球化的未來感到迷茫。

此次疫情對全球化最明顯的衝擊莫過於產業鏈。嚴格的隔離措施讓冷戰後日益一體化的全球產業鏈出現前所未有的斷裂。在不少國家,因為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高度依賴進口,引發全社會要求醫用產品國產化的呼聲。短期內出現的失業潮,也會加劇一些群體對全球化益處的懷疑。

事實上,在疫情發生之前,貿易戰和某種程度的技術“脫鉤”等已經在全球範圍引起對“逆全球化”的廣泛擔憂。此次疫情衝擊會不會導致全球化不可逆轉地走向結束?筆者認為,疫情將使成本效益驅動型的上一輪全球化走向終結,並推動社會公平公正驅動型的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始。

首先,產業鏈的脆弱不是全球化的錯,而是我們對於全球化的認知出現了偏差。過度考慮成本效益優先,讓全球產業鏈變得脆弱,這是人為的脆弱。在上一輪全球化中,很多跨國企業讓產品生產高度分包,形成了多級供應鏈。有時候,跨國企業總部甚至不清楚自己的第五、第六級的分包生產商在哪裡。因為追求市場原則,為求得資源配置最優化,使成本最小利潤最大,這些分包生產商需要在最短時間內按時完成訂單以實現無縫銜接。然而,事實暴露了這種方式的巨大弱點。這已經不是我們第一次遭遇產業鏈中斷的衝擊,2004年底的印度洋海嘯和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都提醒過我們,而這次疫情則拉響了最大的警報。

筆者認為,此次疫情後如何提高全球產業鏈的“韌性”將成為重要課題,而這必然涉及調整原有的成本效益第一的思路。即使增加成本,各國也會考慮使部分投資和生產企業回歸國內,同時更加關心末端分包生產商的福祉,為分散風險也會進一步讓分包商更加多元化。因此,此次疫情帶來全球產業鏈的重組不可避免,但更可能是帶來多向化重構。

第二,對此次疫情凸顯出來的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問題,新一輪全球化必然要花更多的精力來處理。例如,全球跨國外勞和國內跨地區勞工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簡陋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讓這些勞工成為最易感染的弱勢群體。據報道,海灣國家大多數感染者是外勞。由於經濟衝擊大,很多企業倒閉,據說有近300萬在泰國的緬甸勞工將回國,而印度有1.4億人將失業回鄉。這些勢必對疫情防控造成極大的壓力。缺乏對全球化紅利更加平等公正的分配,最終會讓整個社會買單。

第三,值得高興的是,我們看到各國已經在重視這個問題。例如,在疫情管控較好的新加坡,針對近期出現的外勞集體宿舍大量感染的情況,政府既高度讚揚他們的貢獻,又表示將會對外勞一視同仁,待疫情過後對相應政策進行檢討。全球化進程中的二元結構,無論是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都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社會人群在被持續消費其價值的同時,卻不能融入其所貢獻的當地社會,這最終會讓全球化變得不可持續。

第四,新一輪全球化將更加尊重多樣性,而不是單純追求同一性和均質化。此次各國在疫情防控及應對經濟挑戰方面展現出不同模式,但關鍵不是比較哪種辦法最好,而是要認識到每一種模式的背後都是當地條件、文化傳統習慣制約的結果。國家之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學習應成為新的趨勢。例如,此次疫情中亞洲國家政府的強力干預措施對疫情防控起了很大作用,但這些措施在疫情初期曾被一些西方國家批評不民主和限制人權。然而,當歐美國家成為疫情中心後,不少國家採取的措施比亞洲國家更加嚴厲。如果說這是新的趨同現象,那麼,新一輪全球化就應建立在更加平等交流和相互學習的基礎之上。

上一輪以成本效率優先的全球化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和便利,同時也造就了贏家和輸家。此次疫情提醒我們,要真正關注那些輸家,否則我們都會變成輸家。為了避免這一結果,我們需要迎接新一輪全球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