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兩國合作終結疫情的十個理由2021-03-02
李成(Cheng Li)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麥瑞安(Ryan McElveen)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副主任
中美關係動蕩妨礙着疫情的結束。毫無疑問,如果兩國攜手合作,一個更安全的世界將指日可待。
- 以「耐心」對「耐心」,推動中美關係合理回調2021-03-02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中國對中美關係的基本形態正在具備前所未有的塑造力,這種塑造力需要善加利用。面對拜登政府的重審和遲疑,中國可以用自己的「耐心」回應對方的「耐心」,共同醞釀中美關係的合理回調。
- 元首通話為改善中美關係提供新的「可能性」2021-03-01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政治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美國政府換屆後的中美元首首次通話釋放了積極信號,為處於十字路口的中美關係提供了方向指引。
- 拜登政府應儘早結束對華貿易戰2021-02-25
吳正龍(Wu Zhengl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
特朗普的對華貿易戰不但沒有阻斷中國發展的勢頭,還降低了美國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是一份損人又害已的「負資產」。
- 改善中美關係的關鍵是尋求內政契合點2021-02-24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拜登政府對待美國自身危機的態度為改善中美關係提供了有利條件。中美關係不是零和遊戲,兩國需努力從各自繁重的內政議程中尋求內政契合點,以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常軌道。
- 中美金融「脫鉤」與「再掛鉤」2021-02-24
張茉楠(Zhang Monan)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
美國頻頻在金融領域動用泛政治化的「行政令」對華髮難,然而中國可以通過主動開放來應對這種金融封鎖或金融「脫鉤」,實現「再掛鉤」。
- 超越意識形態分歧,重建中美關係2021-02-23
陶文釗(Tao Wenzhao)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美國研究所研究員
意識形態是冷戰時期的武器,絲毫不能幫助我們應對當前面臨的挑戰。
- 拜登政府時期的中美大國互動走向2021-02-23
聶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中美關係存在結構性衝突,很難取得重大實質性改善,但兩個大國也不得不尋求合作之道。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共處,也是為了給競爭劃線。
- 特朗普的垮台為拜登修正對華政策掃清道路2021-01-30
詹姆斯·H·諾爾特(James H. Nolt) 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特朗普政府四處點火,其中最激烈的莫過於他對中國的仇視。現在,喬·拜登有一大堆麻煩要解決,但本着常識進行談判,這艘船可能會比預期更快地駛向正途。
- 為什麼拜登應放棄特朗普失敗的對華貿易戰2021-01-29
張軍(Zhang Jun)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石爍(Shi Shuo)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經濟學在讀博士
美國當選總統喬·拜登表示,在對即有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進行全面評估,並與亞洲和歐洲的盟友進行協商之前,他不會對美國的對華政策做出任何重大改變。但不必進行全面評估,也應知道該協議是行不通的。
- 改變中美科技競爭的宿命論2021-01-28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美科技競爭宿命論有可能讓中美科技冷戰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但由於存在某些變量,拜登政府時期的中美科技競爭也許能朝着積極的方向轉變。
- 美國衝擊國會事件與21世紀的中美大國之爭2021-01-28
聶文娟(Nie Wenjuan)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教授
衝擊國會事件反映出在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時代,美國中下階層對被邊緣化的不滿。在新科技革命的門前,中美面臨的是相同的考卷,誰能提供更有效的治理模式並推動新技術的發展,誰就將贏得大國競爭的話語權。
- 「調適」應是新時期中美關係關鍵詞2021-01-27
安剛(An Gang)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美國戰略界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是,面對中國的成功崛起,美國是否需要以及應該怎樣主動進行調適。
- 為什麼地方利益很重要2021-01-22
李成(Cheng Li)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
趙修業(Xiuye Zhao) 美國州立法領袖基金會亞洲事務總監
在維護中美關係健康發展方面,地方和地方政府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一屆政府可以通過主動接觸和授權來獲取積極的成果。
- 改變太平洋的潮汐2021-01-14
中美聚焦(China-US Focus) 中美交流基金會
在這一集「太平洋對話」中,周柳建成(11月30日)採訪了南京大學的朱峰教授和哈佛大學的羅伯特·羅斯教授。他向兩位嘉賓提出一系列問題,探討了中美關係的現狀,以及這種關係在拜登政府治下的可能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