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敘利亞的作用日漸顯現2017-04-19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敘利亞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在敘利亞問題上一直保持了低調。近日美國對敘利亞發動導彈襲擊的時機或可表明,隨着敘利亞局勢進入政治解決的關鍵時刻,中國的作用正在日漸顯現。
特朗普軍事打擊敘利亞的「雙贏」與「雙輸」2017-04-19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特朗普軍事打擊敘利亞,可以撇清所謂的「親俄通敵」嫌疑,塑造「硬漢」形象,展現美國在道義及軍事方面的全球領導力,但同時也刺激了民主黨和一些公共知識分子的反對情緒,暴露了特朗普團隊在外交上的不成熟和魯莽。
仲裁後的南海局勢:變與不變之間2017-04-18
康林(Sébastien Colin) 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INALCO)副教授
2016年7月12日作出的南海仲裁案判決是否會讓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就南海問題出人意料地開啟一輪和解?這個問題很難有定論,因為在這些變化背後充滿着不確定性和延續性,而這很可能隨時削弱已經取得的進展。
是時候進行網絡空間合作了嗎?2017-04-18
羅吉爾•克里默斯(Rogier Creemers) 媒法與政策比較項目研究員
對西方外交官來說,全球互聯網治理問題肯定是如何有效讓中國參與,以維護網絡空間和平、安全與穩定,這也是中國的合作戰略明確提出來的目標。冷漠的中國會讓北京那些主張對全球互聯網規範採取更強硬、更孤立態度的聲音得逞嗎?滿足中國的某些希冀,如高調出席中國的旗艦式活動,也許不僅能為更廣泛的參與和信任打基礎,還能為中國體制內旨在加強與外國交融的聲音提供支持。
特朗普「強軍」計劃評估2017-04-18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辦公室(高端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賈春陽(Jia Chuny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特朗普推出「有史以來增長最多」的國防開支,意味着他將大幅提升軍事在美國對外戰略中的作用,可能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投入出現實質增加,給亞太地區形勢帶來新的變數。
設計一支能打敗中國的美國艦隊2017-04-13
史蒂文·斯塔什維克(Steven Stashwick ) 紐約獨立作家和研究人士
華盛頓的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CSBA)發表題為《恢復美國海權——美國海軍新的艦隊結構》報告,概述了它認為要在一場可能的戰爭中打敗大國(中國和俄羅斯),美國海軍未來艦隊應該是什麼樣子。
警惕日本「攪局」南海2017-04-10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日本雖非南海有關爭議當事國,但在南海卻有着非常重要的利益訴求。在可預見的未來一段時期內,日本對南海問題的介入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可能繼續加強。鑒此,中國與東盟國家應早做謀劃,維護好當下來之不易的逐步趨緩的向好局勢。
南海問題正在步入地緣政治競爭的時代2017-04-10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南海問題正站在地緣政治競爭的十字路口。中美兩國除了建立海上危機管控機制之外,有必要在戰略層面就彼此在南海的長遠利益訴求保持溝通,並就彼此南海的政策行為建立對話機制。
朝核問題:開闢中美合作新境界2017-04-10
吳思科(Wu Sike) 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朝鮮局勢一觸即發,朝核問題不可持續。如何確保高效解決朝美爭端機制的運行成為當務之急。
朝鮮:世界上最危險最無解的難題2017-04-05
凱瑞·布朗(Kerry Brown) 倫敦國王學院教授
當此全球混亂時代,始終佔據報紙頭條的不是英國脫歐、敘利亞內戰、俄羅斯的霸道抑或中國的南海角力,而是30歲出頭的共產黨狂熱崇拜式家族第三代傳人所領導的國家的行事乖張和邊緣政策。
防止網絡戰的規範性方法2017-03-27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制定一個全球性的網絡空間條約,目前在政治上是不可能的。對網絡戰進行規範性控制的更有效辦法,或許是確立一個禁忌,它不是針對武器,而是針對攻擊的目標。
中國的朝鮮半島和平之路2017-03-20
趙明昊(Zhao Minghao)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冷戰式安全集團重現東北亞,只會加劇地區的敵對。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戰略互不信任,只會使中美業已緊張的關係更加惡化。朝鮮半島爆發衝突的噩夢般前景,要求我們有更加冷靜的頭腦。
美中2017年軍費開支之比較2017-03-17
馬世琨(Ma Shikun) 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美國和中國2017年軍費開支預算分別增長10%和7%。中國當然清楚世界安全風險在增加,也深知軍事實力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但中國對安全的理解是多緯度全方位的,並非只盯着軍事領域,也不迷信軍事力量。
中國軍工產業發展與美國利益2017-03-15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雖然中國經濟放緩,但中國政府的「中國製造2025」計劃卻打算到2025年耗資3000億美元,實現關鍵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自給自足。眾所周知,美國對中國龐大軍力建設的規模與不透明深感不安,而最新的事態有可能導致特朗普政府不斷阻撓俄羅斯向中國轉讓軍工技術,同時維持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以便美國的武器和其他出口產品在全球市場上更有競爭力。
「薩德」入韓 鐵幕升起2017-03-15
樊高月(Fan Gaoyue) 四川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退役大校、前首席專家
物理上「薩德」是攔截來自北方的導彈襲擊,但寓意上它是阻撓「六方會談」國家合作的鐵幕,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