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全球化預示世界新秩序的到來2017-01-05
何亞非(He Yafei) 前外交部副部長
當前曲折演變着的全球化正在塑造新的世界秩序。當選總統特朗普會採取什麼樣的反全球化措施,未來幾年歐洲政壇會發生什麼事情,尚不得而知,但如果某個或某些被國內政治經濟或地緣政治裹挾的國家成為再全球化的障礙,而不是推動者,那將是十分可悲的。快速變化的世界需要國際社會所有成員在全球治理上協同一致推進再全球化。
- 土耳其能成為北約和上合組織的橋樑嗎?2016-12-19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上合組織接納土耳其為其成員,將有助於改善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促進上合組織經濟一體化,為打擊恐怖主義、分離主義和極端主義這一上合組織主要目標助力。但俄羅斯對土耳其的猜忌成為對這一構想的挑戰之一。
- 亞洲的淡水爭奪戰2016-12-16
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近期事態發展凸顯為何圍繞共享水資源的競爭和爭鬥是造成亞洲地緣政治紛爭和衝突升溫的重要原因。中國在南海的「領土攫取」還伴隨在跨國流域更為安靜的「淡水攫取」。重新規劃跨境水流是中國利用實力、控制、影響來打造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戰略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資源和領土糾紛劇增警示隱隱出現的危機,種種事態發展都凸顯了水資源與和平之間的關聯。
- 全球難民危機亟待持久解決2016-12-14
吳思科(Wu Sike) 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2017年將是國際社會全力解決難民問題的關鍵年,要切實制止暴力衝突,充分發揮聯合國難民署等機構的協調作用,提升對難民危機的應急反應能力,進一步開放難民接收國勞務市場,幫助難民更好融入當地社會。
-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何重要2016-11-23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並不是一個寬泛的概念,而是具體、現實、可實現的目標,它同時也將成為中國與美國新政府開展網絡空間合作的重要基礎。
- 美俄安理會「互撕」無益於敘利亞問題的解決2016-10-28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美俄就敘利亞問題在安理會「互撕」是典型的雙輸和多輸。美俄合作而非對抗,不僅有利於敘利亞問題的政治解決和打擊「伊斯蘭國」,同樣也有利於美俄自身的國內政治。
中國的阿波羅歸來2016-10-26
瓊•約翰遜-弗里茲(Joan Johnson-Freese)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
本文詳述了中國太空項目的歷史和未來。整體來看,中國的太空項目一定程度上模仿了「阿波羅計劃」的分步推進方式。雖然中國的推進速度更慢,但卻能最終獲勝。中國航天界從「阿波羅計劃」中學到了很多,例如不要像美國在冷戰中那樣,因一心追求在太空「打敗俄國人」從而令項目過度捲入政治
- 中美網絡安全協議進展如何?2016-10-25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學者》副編輯
雖然近年來美中在網絡安全問題上的合作有所推進,但雙方之間的不信任感依然很強,雙方的溝通合作也仍有提高空間。儘管網絡攻擊的數量並未減少,但頗具前景的外交倡議和對話領域已經開啟。
- 否決之否決:美沙關係命懸一線2016-10-20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911法案的通過還表明維繫美沙盟友關係的根基已經逐一坍塌。假若美國的對外政策任由國內選情推動,則美國在中東的反恐戰略就可能不再能獲得沙特的全面支持,影響中東事務的傳統霸主美國恐怕會有被「擠出」中東的那一天。
- 美韓應停止玩火2016-10-19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當前中俄與美韓在「薩德」入韓問題上形成的對立局面完全是美韓引起的。韓國在「薩德」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它打着守衛國家安全和國民生命的幌子,自願引進「薩德」,犯了一個時代錯誤。
- 中東反恐局勢或面臨新拐點2016-10-11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土耳其發生「7.15」未遂政變後調整了其在「伊斯蘭國」和敘利亞問題上的政策,這或將成為壓垮「伊斯蘭國」組織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是,「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失勢並不意味着中東反恐戰爭的徹底勝利,僅只是國際社會面臨的威脅和挑戰發生了新的變化。
中俄軍演的價值和意義2016-10-06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聯合軍演為中國軍隊提供了寶貴的檢驗技戰術的機會。如果西方真的關心中俄軍演背後的動機,就應該捫心自問,是什麼樣的「共同威脅」促使兩個國家超乎意料地迅速靠近。
網絡民兵:網絡戰爭的最初和最終防線?2016-10-04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學者》副編輯
中國、伊朗、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正斥巨資增強其網絡戰能力。它們不僅在儲備單一網絡戰武器,還在積累戰時所需的整體網絡戰武庫。中小國家需要對如何應對網絡空間日益增加的威脅展開公眾討論,並且這種討論宜早不宜遲。
- 中國關於南海軍事化問題的立場2016-10-03
王翰靈(Wang Hanl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彭思庠(Peng Sixiang)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碩士研究生
南海軍事化問題是中美南海問題論戰的焦點。中國關於這一問題的立場可以概括為兩個部分,即中國如何理解,以及中國如何評。對於南海島礁建設,美方「草木皆兵」的理解和說法不符合常識。
- 中美網絡空間「大緩和」?2016-09-29
蘇珊·阿里爾·阿倫森(Susan Ariel Aaronson)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艾略特國際事務學院跨學科研究員
1985年,歷史學家沃爾特·麥克杜格爾寫了榮獲普利策獎的太空競賽史。他認為太空競賽並不是兩國為進入太空進行的簡單競爭,而是兩種制度兩種世界觀之爭。美國和中國在網絡空間也許面臨著同樣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