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軍演與中美合作2016-07-07
邁克·羅斯(Mike Ross) 美國前眾議員
在南海局勢日益緊張,南海仲裁案即將宣判之際,中國參加了美國領導的2016年環太平洋軍演。這是一個重要信號,表明中美關係依然如故,這對應付我們面臨的全球性挑戰至關重要。
- 美國本土恐怖威脅出現新變化2016-07-06
傅小強(Fu Xiaoq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
防範本土極端主義威脅需要有新思維,除了將其納入國際反恐鬥爭和繼續加強本土反暴力極端主義努力外,美國更應該在解決國際亂源問題上有擔當。
- 南海仲裁:一般規則與特殊規則的較量2016-07-04
田士臣(Tian Shichen) 經士智庫創始人兼國際軍事行動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論壇特約專家
對於即將到來的裁決,美國明顯已經作好各手準備。對中國而言,要想贏得這場中美法律對決,最好的出路是有效利用特殊規則與一般規則的不同,講好對自己有利的故事。但要想戳穿覆蓋美國政治陰謀的法律面紗,中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能否控制網絡軍備?2016-07-04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上世紀60年代達成的最初核軍備控制協議並沒有解決控制核武器的全部問題。但在20多年的緩慢學習後,這些條約開啟了(規範化)進程。約瑟夫·奈教授認為,奧巴馬總統和習近平主席2015年就網絡間諜問題達成的協議,可能對網絡安全產生類似影響。
- 「航行自由行動」:自相矛盾的說辭2016-06-29
樊高月(Fan Gaoyue) 四川大學客座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退役大校、前首席專家
自視為世界領袖的美國,應該摒棄其在南海的挑釁性海空行動,同時簽署並全面徹底地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而非出於自身目的斷章取義地引述隻言片語。
- 美俄格鬥發人深思2016-06-28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美國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也許會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俄羅斯認為,美國此舉預示着北約東擴,為美國進入中東、高加索、中亞地區鋪設跳板。美國這種做法無助於緩和美俄緊張,無助於增進歐洲的穩定。
- 世界呼喚全球反恐新理念2016-06-28
吳思科(Wu Sike) 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中國專家認為,世界各國唯有從人類共同安全的角度出發,深入推進雙邊與多邊合作,才能有效防範和打擊恐怖主義,從容應對反恐新挑戰。
通過對華合作建立全新國家安全空間戰略2016-06-28
瓊•約翰遜-弗里茲(Joan Johnson-Freese)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
特蕾莎·希欽斯(Theresa Hitchens) 馬里蘭大學高級研究學者
重要的是,美中兩國的防務圈子都應該承認太空是公共空間。政治性合作對兩國有益。不過,美中兩國似乎加強了對對方威脅性行為的軍事反應。太空合作與相互牽連不可能根本改變一個國家內部的意識形態或地緣戰略目標。
- 握住卡特伸出的手2016-06-23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亞太地區領土糾紛及其他安全問題導致緊張升級表明,我們需要新的方法來處理地區問題。最近幾周中美之間再起軍事摩擦,使兩國安全會晤陷入僵局,也使中國-東盟外長會議失敗。
- 不要迫使中國在美國與朝鮮之間選邊2016-06-23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金正恩無視中國,將其政權的前途孤注一擲。看來,中國前所未有地準備放棄這個棘手的朋友。但如果強迫中國選擇美國拋棄朝鮮,出於慣性和無情的利益權衡,北京很可能從與美國的合作中打退堂鼓。
- 南海仲裁案:美國才是幕後「仲裁員」2016-06-22
王翰靈(Wang Hanl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鄭雅冉(Zheng Yaran)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系碩士研究生
菲律賓只不過是為美國戰略利益服務的走卒,中國正是因為看透了這一點,所以才抵制南海仲裁及其裁決這場「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
- 美國「自我孤立」於國際海洋法律秩序2016-06-21
王翰靈(Wang Hanl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與東盟國家一直在地區及雙邊框架下,按照「雙軌思路」進行南海問題的磋商與合作。孤立於國際海洋法律秩序之外的美國想孤立中國,到頭來只會「自我孤立」。
近在咫尺:危險的美中海上對峙2016-06-20
梅爾•格托夫(Mel Gurtov) 《亞洲觀察》雜誌高級編輯
美中兩國都應該對南海和東海緊張局勢的升級負責。華盛頓挑戰中國領土主張的主要原因是堅持「航行自由」,然而那裡的航道暢通無阻,並未禁止美國或其他國家的船隻通行。北京也應該承認合理糾紛的存在,正如它要求日本承認釣魚島存在主權分歧一樣。
中美網絡空間關係半年評估2016-06-17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學者》副編輯
中美審議的最終目標,不是終止國家支持的黑客或網絡間諜,而是建立一個框架,它不僅有助於防止網絡空間分歧對雙邊關係其他領域的影響,也有助於雙方就網絡空間戰略穩定(即和平)的構成達成諒解。
- 審視中國不率先使用核武器承諾需要新視角2016-06-14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雖然原因各不相同,但沒有任何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放棄對這些武器的更新換代。雖然不率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在本質上屬於防禦性,但它並未排除採取核反攻的可能性。這一承諾不但不會削弱一國的核軍事能力,反而會增強對於創造無核世界可能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