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王震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安全事件頻發折射中國成長的煩惱

2017-02-22

1月28日,正值中國農曆春節大年初一。一艘載有27名中國遊客的遊船在馬來西亞沙巴海域發生沉沒,事故至今已造成3名中國遊客遇難,另有5人失蹤。一周之後,又有3名中國遊客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遭遇持槍搶劫。事實上,這並不是中國公民第一次在馬來西亞或南非遭遇危險,近年來在非洲、中東、南亞、中亞,以及歐美等地頻頻發生涉及中國公民的安全事件。同樣在沙巴,2014年4月2日,1名上海女孩在自己的酒店被綁匪劫持。事發一個月後,另一位來自中國貴州的商人也被劫持。這些頻頻發生的安全事件無一不凸顯了當前中國公民面臨的海外安全困境。

S1.jpg

2010年,中國GDP總量首次超越日本,一躍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此同時,經濟發展帶來的“溢出效應”開始在其他領域體現出來,安全問題也不例外。首先,經濟發展使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能夠走出國門,從而使中國人遭遇境外安全風險的概率也隨之上升。2016年,僅出境旅遊的中國公民人數就達到了1.22億人次,而改革開放之前30年全部出境人數加起來也不過幾十萬人次。無論是旅遊、求學、定居,還是經商、公務,中國公民在海外活動的增加勢必會提升安全風險的發生概率。

其次,不少中國公民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和準備“走出國門”。對於剛剛富起來的中國人來說,能夠走出國門看一看無疑是件激動人心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對此並無足夠的經驗和準備。比如,不少人沒有基本的安全知識和防範意識,往往對當地宗教文化、風土人情缺乏基本的了解。還有人喜歡保持國內的消費習慣,喜歡攜帶大量現金出行,案發後也不願及時報警求救,極少數人甚至還有炫富或貪小便宜的陋習。這些特徵也會進一步增加海外旅行時面臨的安全風險。

最後,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條件下,犯罪活動往往具有強烈的“示範效應”。在這一點上,最典型的莫過於“911”以來的全球恐怖活動。根據美國國務院發佈的全球反恐年度報告,2001年全球恐怖襲擊事件為355起,2015年全球平均每月發生981起恐怖事件。恐怖案件高發與“911”事件後全球媒體對於恐怖事件連編累牘的報道所造成的“示範效應”直接有關,這對於十幾年來國際社會的反恐努力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諷刺。事實上,近年來一些地方連續發生針對中國人的搶劫、綁架、詐騙等犯罪活動也與此不無關聯。當然,這方面的關聯性還需要我們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此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911”後國際社會聯手反恐和打擊犯罪的努力也促使各種國際犯罪勢力開始“抱團取暖”,通過便捷的通訊和交通手段加強了跨境合作,成為國際社會短期內難以根除的痼疾。比如,一度被美軍打垮的“基地”組織就通過與其他恐怖勢力合作,試圖重建其在全球各地的恐怖活動網絡。再如,一度被中國執法部門和反恐力量擊潰的“東伊運”組織,也試圖通過與“基地”、“伊斯蘭國”、“烏伊運”等國際恐怖組織的合作融入全球“聖戰”恐怖運動,近年來還在泰國、土耳其、吉爾吉斯坦等地發動了恐怖襲擊。

海外公民安全或許只是中國成長過程中的諸多煩惱之一,但這些問題的解決卻不能僅限於中國的努力,而是需要國際社會的進一步聯手合作。對於中國政府來說,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本國公民海外安全知識的教育和引導,另一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升海外領事保護和應急處置能力,以便能為每一位走出國門的公民提供必要的安全協助。對於國際社會來說,一方面要合力打擊共同面臨的恐怖主義、海盜、綁架、詐騙等跨國犯罪活動,另一方面還應在應急救援、聯合搜救等領域加強合作。對於那些打算通過發展旅遊業來吸引中國遊客的國家來說,除了尋求與中國達成免簽協議之外,還需要保持自身的穩定與安全,尤其要加強其境內旅遊業的規範和旅遊景點的安全防範。只有確保每一位遊客都能充分享受到不同社會文化體驗帶來的快樂,本國的旅遊業和社會經濟才能健康地發展,持續地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