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領導下的日本安全戰略轉移2018-04-23
梅爾•格托夫(Mel Gurtov) 《亞洲觀察》雜誌高級編輯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舉行了第六次會見。特朗普政府支持安倍令日本恢復「正常」國家的設想,這樣的日本將承擔更多軍事職責,尤其在遏制朝鮮和中國方面。
南海事態發展的戰略意義2018-04-13
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南海的事態發展對印太地區和國際海洋秩序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它還突出表明,對海上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來自單邊主義。
「自由開放印太戰略」的軍事維度2018-04-03
喬里奧·普格列瑟(Giulio Pugliese) 倫敦國王學院講師
「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旨在通過深化軍事聯盟和戰略夥伴關係來遏制中國的威嚇行為。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日本已經加強了與美國和印度等夥伴國家的軍事合作,來抗衡在習近平領導下的北京愈發激進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我看「中國威脅論」2018-03-23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是一體兩面。如果說「中國崩潰論」業已成為國際笑柄,那麼「中國威脅論」遲早也會被公正的國際輿論所唾棄。
中國有限的軍事實力2018-03-22
詹姆斯·H·諾爾特(James H. Nolt) 紐約大學客座教授
最近中國宣布將2018年軍事預算開支增加8.1%,這是近年來最大增幅。但它所反映的只是連續性,而非不祥之兆。
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2018-03-19
李若谷(Li Ruogu) 中國和平發展理事會副理事長
西方媒體不是不了解情況,它們炒作中國軍費是為所謂的中國威脅論製造依據。
美國核戰略新態勢值得警惕2018-02-13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辦公室(高端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賈春陽(Jia Chuny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研究員
美國國防部2月2日發佈的《核態勢評估》報告系統闡述了特朗普政府的核戰略。該報告進攻性和冷戰色彩十分濃厚,也非常危險,因而值得警惕。
美國2018年核態勢審議報告的背後玄機2018-02-09
本•雷諾茲(Ben Reynolds) 紐約作家及外交政策分析師
美國2018年核態勢審議報告數次提及中國軍力的增加,聲稱必須為核現代化投入更多資金以應對這些假想的威脅。本傑明·雷諾茲分析了這份文件中有關中國的關鍵部分。
美國新的「航行自由行動」是否預示南海緊張升級?2018-02-01
伊恩·斯托里(Ian Storey) 新加坡尤索夫·依薩東南亞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1月17日星期三,美國海軍一如所料地在南海進行了「航行自由行動」,其導彈驅逐艦「霍珀」號進入斯卡伯勒淺灘(黃岩島)12海里範圍。
為何美國對朝發動有限軍事打擊是下策2018-01-26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學者》副編輯
當探討美國對朝鮮可能發起的有限軍事打擊時,我們不要忘記戰爭與生俱來的不可預測性。
朝鮮和恐怖主義是重要的地區安全挑戰2018-01-19
盧西奧·布蘭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賓亞太協進會研究員
對朝鮮核導試驗的擔憂,以及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是去年11月在馬尼拉舉行的第31屆東盟峰會討論的兩個重要安全問題。
中美在網絡空間的異與同2018-01-19
李崢(Li Zhe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中美兩國對網絡空間的主要差異體現在價值觀上,同時兩國對網絡空間也擁有共同的願景,這使兩國仍將尋求通過交流、合作、談判來解決分歧,並繼續在網絡空間公共安全問題上保持一致。
美國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中國2018-01-08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2017年12月18日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中國格外挑剔,但它並非預示着一個更加對抗性的政策。中美關係充滿變數。新的一年裡,北京和華盛頓可以採取行動,將兩國關係重新導向更積極的軌道。
充滿希望的2018:技術短板和作戰孤立持續困擾中國空軍2018-01-08
科林•摩西德(Colin Moreshead) 東京自由撰稿人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2017年經歷了一個多事之秋。回顧2017年,當下的軍事演習暴露出中國空軍的局限性,凸顯了中國亟需一個地區盟友的必要性。但同時,中國空軍在過去一年中也取得了進步,而且這種趨勢將在未來幾年內得以延續。
特朗普國家安全戰略的連續性與新突破2018-01-03
宿景祥(Su Jingxia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榮休研究員
過去20餘年美國發動的一場又一場軍事侵略,並沒有扭轉美國在世界舞台上衰落的趨勢。可以預計,特朗普政府新國家安全戰略在給世界帶來新的戰爭危險、政治衝突、經濟動蕩的同時,也可能會加快「美國世紀」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