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南海事態發展的戰略意義

2018-04-13
1.jpg

印太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有多快,從五年前中國開始在南海建造人工島並將其邊境擴張到國際水域的事實中可見一斑。今天,中國不僅將這些新開墾的前哨基地軍事化,還給世界其他國家造成了一個既成事實,而它在國際上沒有付出任何巨大代價。

南海的事態發展對印太地區和國際海洋秩序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它還突出表明對海上和平與安全的最大威脅來自單邊主義,尤其是違反國際規範與規則改變領土或海洋現狀。

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最近在越南峴港的停靠引起國際社會關注,因為這是1975年美軍撤離該國以來第一次有大批美國軍事人員踏上越南領土。然而,這次停靠的象徵意義無法掩蓋這樣一個事實:美國針對中國島礁建設計劃缺少一貫的戰略。奧巴馬總統眼睜睜地看着中國將這些人工島軍事化,而他的繼任者唐納德·特朗普則緊盯着朝鮮和貿易,南海甚至不在他的視野之內。

其結果是,伴隨外交、經濟和軍事影響力不斷擴大,中國越來越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該地區。例如,美軍“卡爾·文森”號到訪不久,中國就迫使越南暫停了在南海的一個大型石油鑽井工程。該項目位於越南東南沿海,由西班牙能源公司雷普索爾牽頭,這家公司與合作夥伴已經為項目投入近2億美元。

為應對中國建造人工島,美國在“航行自由行動”中多次派遣軍艦穿越附近海域。但這類行動無法彌補美國對南海一貫性戰略的缺失,它既不能威懾中國,也不能安撫美國的地區盟友。說到底,“航行自由行動”無法解決中國造島戰略給地區帶來的無常態勢。北京方面宣稱它加強了對南海的控制,包括在新填造的島嶼上部署尖端武器。這樣一來,它實際上也就控制了該地區的油氣資源。據估計,這一地區的天然氣儲量為190萬億立方英尺,已探明和潛在的石油儲量為110億桶。

一些評論人士認為,如果中國在南海得手,它就會把注意力轉向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這正是目前發生的事情。從本質上講,這些事態發展意味着,中國毫無代價改變南海現狀已經讓其他國家,特別是日本、菲律賓、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付出代價。

那些首當其衝受到中國一再冒犯的國家,面臨著艱難的選擇,尤其是在北京已經明確表態的情況下。日本已經扭轉十年來軍費開支的不斷下降,印度則重啟一度停滯的海軍現代化。但較小的國家無力挑戰中國,比如菲律賓,相反,它提議與中國在南海聯合進行油氣勘探。

由於美國依然分心,中國在南海的填海工程仍在繼續。目前中國使用了一種超級挖泥船,其設計者稱之為“神奇的造島機器”。“亞洲海事透明倡議”稱,由於可以為所欲為,僅去年一年,中國就在29萬平方米新填出來的土地上建造起永久性設施。中國不斷擴大的、兼做軍事基地的人工島就像永久性的航空母艦,其作用延伸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在這一背景下,印太地區無常的海上態勢產生出更大的戰略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風險。今天,該地區的根本選擇要麼是自由和基於規則的秩序,要麼是不自由的霸權秩序。正如去年12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所指出的,“印太地區正在發生自由和壓迫兩種世界秩序願景的地緣政治競爭”。沒有人願意生活在不自由的霸權秩序下。然而,如果印太地區國家不採取一致行動,它們就將面臨這一前景。除中國以外,所有重要國家都希望有一個開放的、基於規則的印太地區。依照國際規則行事是和平與安全的核心,但推動更廣泛的合作以加強地區穩定和力量平衡,這方面的進展卻緩慢而坎坷。

舉例來說,澳印日美“四方”的機制化尚未起步,也因此,納入英法兩國的“四加二”想法在現階段看來似乎野心過大。當然,一旦“四方”有了具體模式,英法是可以加入的,因為兩國在印太地區都有重要的海軍力量。法國總統馬克龍最近訪問新德里期間,法印雙方同意互相向對方開放海軍基地。這一協議類似印度與美國簽訂的《後勤交換協議備忘錄》。

除非“四方”成員開始協調各自政策,有效制定統一的地區戰略,並與其他重要國家建立廣泛的合作,否則印太地區安全只能面臨更大的壓力。假如有6億人口的東南亞地區在這種情況下被迫接受中國的霸權,那麼它將對印太及以外地區產生連鎖性地緣政治影響。

所以,靠環環相扣的戰略合作結合起來的民主國家集團,對於構建印太地區的力量穩定至關重要。而當務之急是建立新的戰略平衡,其中包括穩定的力量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