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美國大選 中美關係 全球治理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俞邃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我看「中國威脅論」

2018-03-23
S2.jpg

中共十九大制定未來發展戰略之後,西方的“中國威脅論”再度瀰漫。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將中共十九大精神加以具體化,內外政策充滿和平發展氛圍,足以讓“中國威脅論”無地自容。王毅外長在記者招待會上暢談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義正辭嚴地回敬了“中國威脅論”。

“中國威脅論”究為何物?又從何而來?我看它有五大特性。

一是虛構性。“中國威脅論”是隨着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發展模式顯示巨大成效,被渲染的“中國崛起”、“強國戰略”引起外界敵視或疑慮,從而杜撰的一種說法。

新中國誕生近70年來,始終追求和平發展。從上世紀50年代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到當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漫長的歲月中從道理到踐行,都證明了“中國威脅論”並不存在。試問,至今有哪個國家能像中國這樣公然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有哪個國家比得上中國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部署派出那麼多的維和部隊?

“中國威脅論”屬於冷戰思維。一旦冷戰思維作祟,在有些人眼裡好事也變成了壞事。例如“一帶一路”的原則分明是“共商、共建、共享”,怎麼就成了“中國國際擴張主義”呢?

在冷戰結束後,“中國威脅論”一直主導着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對華思維。這正是美國當局推脫中國構建新型大國關係主張、導致美中關係曲折發展的根本原因。

“中國威脅論”製造者和推行者不喜歡社會主義,總想借口中國威脅來改變中國的顏色。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井水不犯河水”。兩種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應該是也只能是長期共存。硬是要把自己的一套強加於人,歷史得出的結論是“行不通”。

所以說,“中國威脅論”的本質是“威脅中國論”。

二是陣發性。自新中國誕生以來,散布“中國威脅論”可說是一種常態。但隨着國際形勢的發展和攻擊者心態的變化,往往時有起伏。

冷戰結束近30年來,“中國威脅論”突出的表現有三大波。

第一大波是蘇聯解體、中國改革開放起步並獲得顯著成就之後。西方在為蘇聯解體彈冠相慶的同時,祭起“中國威脅論”法寶,試圖接着搞垮社會主義中國。鄧小平洞若觀火,曾先後提出應對局勢的“28字方針”: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善於守拙、決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中國巋然不動,繼續沿着和平發展的道路穩步前行。

第二大波是美國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連續經受“911”事件、伊拉克戰爭尤其是金融危機等多方面的衝擊,而中國從2011年開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與“中國模式”的成功形成巨大反差,又激發“中國威脅論”猛然抬頭。

第三大波是中共十九大制定中國發展的近期、中期和長期宏偉規劃之後。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輝煌成就,出現了為“中國威脅論”加油添醋的種種新名詞,諸如“銳實力”、“債權帝國主義”、“新帝國主義列強”,等等。

三是劣根性。編造和傳播“中國威脅論”的人,背景並不相同。始作俑者多出於霸道與張狂。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接受不了文明的多樣性,容不得他人根據本國國情與人民意願,選擇自己的社會制度、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隨聲附和者,多半是對中國的強勁發展存在顧忌和憂慮。總之,缺乏實事求精神,心態扭曲,擺脫不了冷戰思維,則是其共同的劣根性。

四是迷惑性。西方擁有強大的輿論工具,其煽動作用非同小可。“中國威脅論”的確能夠迷惑一些對中國懷有傳統偏見的人,尤其是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這類輿論工具常常歪曲中國的形象,把中國存在的問題和正在着力解決的問題加以誇大渲染,然後按照“中國威脅論”的思路加以解讀。

本來,國與國之間的合作與競爭是並存的,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從而導致互利共贏。而“中國威脅論”鼓吹者,卻蓄意把國與國之間合理的競爭誇大為對抗,從而讓人相信“中國威脅論”。

五是脆弱性。“中國威脅論”畢竟經不起時間考驗。根本原因在於它脫離中國的現實,違背事物的邏輯。

中國還有句俗語,叫做“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中國堅定不移地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究竟誰是陽關道,誰是獨木橋,要由實踐檢驗,不是一廂情願自己說了算。

今後中國仍會在“中國威脅論”鼓噪聲中和平發展。但可以深信,隨着人們對中國實情的了解增多,“中國威脅論” 的市場會越來越小。

“中國威脅論”與“中國崩潰論”是一體兩面。如果說“中國崩潰論”業已成為國際笑柄,那麼“中國威脅論”遲早也會被公正的國際輿論所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