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與《中導條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2018-12-13
鄭羽(Zheng Yu)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特朗普總統用退出《中導條約》造勢,目的就是要讓中國受限於《中導條約》,抑制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威懾力。
日本面對一個崛起中國的困境2018-12-11
吉迪恩‧拉赫曼(Gideon Rachman) 《金融時報》外交專欄主筆
如果可能的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試圖緩和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緊張態勢,但這個亞洲超級強國實為一個巨大威脅。
轉向還是「再平衡」?越南對美安全合作內有深意2018-11-08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假若越南為了謀求在南海更大的利益而進一步轉向,甚至與美國建立「准聯盟」式合作,那麼現有力量格局將遭到破壞,這對於本地區而言將意味着動蕩與不安。
南海亟需建立聯合搜救長效合作機制2018-09-28
陳相秒(Chen Xiangmiao)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尋求長久之道以應對偶發事故是確保當前南海局勢向好發展的當務之急,而建立聯合搜救長效機制是有效防止不測事態發酵惡化的不二選擇。
朝鮮70周年建國慶典與無核化2018-09-18
本•雷諾茲(Ben Reynolds) 紐約作家及外交政策分析師
朝鮮領導人小心翼翼地控制慶祝建國70周年的調門,避免惹怒北京和華盛頓。因此,我們有理由對接下來的談判感到謹慎樂觀,但鑒於美朝雙方在目標和預期上仍存在重大分歧,慶祝還為時尚早。
東海:無人機會讓我們亂開槍嗎?2018-09-14
傑克·索蒂里亞迪斯(Jake Sotiriadis) 美國空軍情報官員
中國正迅速成為無人機技術的主要出口國,它同時還在開發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網絡,為的是將這些裝置用在更廣的進攻能力上。傑克•索蒂里亞迪斯認為,這些裝置未來的武器化及其在釣魚島/尖閣列島等爭議地區的使用,影響非同小可。
南海局勢趨穩向好的生動案例2018-09-11
羅亮(Luo Liang) 中國南海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有兩件事註定載入今年南海「大事記」。一是「南海行為準則」形成單一文本草案,二是菲律賓「德爾皮拉爾」號巡邏艦在南沙群島擱淺。
- 當前影響國際安全形勢的若干因素2018-08-02
王帆(Wang Fan) 外交學院副院長
諸多因素影響着當前國際安全局勢,其中戰爭風險問題、國際格局演變、經濟全球化走勢、科技變革等最為重要。
網絡是十全十美的武器嗎?2018-07-09
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哈佛大學教授
美國必須向世人證明,網絡攻擊和操縱社交媒體要付出代價。
「特金會」後朝核問題新態勢及其影響2018-07-04
楊文靜(Yang Wenjing)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外交研究室研究員
美朝達成核協議的可能性在上升。但考慮到美朝立場差距、歷史經驗以及大國博弈的複雜因素影響,對未來風險仍需抱有謹慎態度。
為什麼朝鮮無核化幾乎不可能實現?2018-06-28
崔磊(Cui Le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朝鮮實現無核化?別期望太高。
中國南沙部署新型導彈系統或成為地區轉折點2018-06-15
史蒂文·斯塔什維克(Steven Stashwick ) 紐約獨立作家和研究人士
據報道,中國在南沙群島三座島礁上部署的新型導彈系統可以瞄準南海南部幾乎任何船隻和大多數飛機。這極大地改變了該地區的戰略環境。這些導彈的部署意味着中國在南沙群島的前哨基地不再僅是理論上的軍事威脅,而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印太時代來臨2018-06-14
理乍得·加瓦德·海德林(Richard Javad Heydarian) 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學教席主持
在近期的香格里拉對話上,三種關於印太地區的不同敘事浮出水面。哪一種將成為主導這一日益重要地區的治理範式?
名中玄機:印度太平洋的變化2018-06-13
科林•摩西德(Colin Moreshead) 東京自由撰稿人
美國軍方將原來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這僅是一次單純的更名,抑或是一個預示着印太地區結盟架構出現變化的更加意味深長的信號?
無核化的「風險管理路線圖」2018-06-11
瑪麗亞·羅薩麗亞·科杜蒂(Maria Rosaria Coduti)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博士研究生
「特金會」舉行之前,美朝雙方對於如何實現無核化仍有分歧:究竟是分階段去核,還是以徹底且不可逆的方式去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提出了無核化三步走「路線圖」,主張對無核化進程實施風險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