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鄭羽 同濟大學全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特朗普與《中導條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018-12-13
C.jpg

據英國《衛報》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2018年10月20日宣布,美國將退出與俄羅斯在1987年簽署的《中導條約》(INF)。當天特朗普在美國內華達州參加活動時表示:“俄羅斯違反了條約。他們都違反了好幾年。我不知道為什麼奧巴馬任職時不和他們談,為什麼奧巴馬沒有決定退出這個條約。”

特朗普總統關於退出《中導條約》的表態一時給國際社會帶來不小的震動,也頗有令人費解之處。

其一,美俄在該領域的分歧遠沒有達到需要退出條約的程度。近年來,美俄雙方一致互相指責對方違反《中導條約》。例如,若干年前美方認為部署在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的“伊斯坎德爾M”違反規定,俄方則認為其射程低於500公里;美方認為俄羅斯研發及部署9M729型陸基巡航導彈(射程可達2000公里,處在500-5500公里限制射程之內)違反了中導條約規定,俄方則反過來指控美國在東歐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可改為發射攻擊俄羅斯的中程巡航導彈。此外,俄方還認為,美方為研製攔截洲際戰略武器而發射的靶彈和地面發射裝置也違反該條約規定。但雙方從沒有因違約問題舉行過雙邊談判,也沒有出現雙方舉行談判無法解決分歧而需要退出條約的態勢。

其二,冷戰結束前後,發展和實際部署陸基彈道和巡航導彈都不是美國的強項。軍備研究領域鼎鼎大名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曾經撰文指出,在上世紀70年代末,美國軍方驚呼在陸基洲際武器方面美國落後蘇聯十年以上。這是由於美國國會一直認為陸基武器隱蔽性太差,部署地點不夠靈活而一直限制對此類武器的研製,相應的是空基和海基戰略武器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為了應對這種不平衡局面,里根政府在1983年提出“戰略防禦倡議(SDI)”,又稱“星球大戰計劃”,開始研究能夠覆蓋美國全境的導彈防禦系統,也就是今天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計劃的前身,在花費了當時數目不菲的300億美元費用後,因技術上無法達到而放棄。在中導領域,美國也不佔據優勢。上世紀70年代末,蘇聯開始部署射程5000公里的SS-20遠程彈道導彈。該導彈與其將替代的SS-4和SS-5導彈一起,對西歐構成嚴重威脅。為此,美國在80年代初在歐洲部署陸基巡航導彈和“潘興Ⅱ”中程彈道導彈。《中導條約》簽署後的銷毀數額也可以看出雙方的差距,蘇聯銷毀1846枚,美國銷毀846枚。就目前情況看,美國耗資巨大的“歐洲反導計劃”仍然沒有全部完成,不可能在退出《中導條約》後在東歐建設新的陸基導彈基地。

其三,如果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美俄在歐洲的戰略博弈反倒會出現有利於俄羅斯的局面。烏克蘭危機後,美國領導的北約至少在波羅的海三國增加了4000人的快速反應部隊,在羅馬尼亞方向增加了一個旅的駐軍。這使得在敘利亞和烏克蘭東部兩線作戰的俄羅斯有捉襟見肘之感。如果取消了中導限制,俄羅斯可以將原有的500公里以下核子和常規的庫存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升級改造,部署後不僅能彌補相對於北約地面部隊的人員劣勢,也能對本來就不夠完備的美國東歐反導系統形成新的威懾。

綜上所述,特朗普政府放言退出《中導條約》一定另有所圖。

2018年以來,國際戰略形勢的一個最大特徵是中美戰略矛盾全面公開化和戰略博弈全面展開。除了日甚一日的貿易戰以外,2016年夏季以來中美兩國在南海的博弈也有所加劇,2018年以來美國海軍更加頻繁地在南海地區巡航,以鞏固其全球海洋秩序維護者的地位。由於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具有海軍和空軍的巨大優勢,美國最為忌憚的就是中國在其東部、東南和南部沿海部署的井基和車載彈道和巡航導彈。由於這些導彈的隱蔽性、技術相對成熟和數量巨大,美國在日本和韓國的軍事基地、在關島的海空軍基地、在南中國海執行巡航任務的水面艦隻全部處於難以防禦的打擊威懾之下。

此外,就俄美矛盾目前的態勢看,普京政府雖然沒有在烏克蘭和敘利亞問題上做出實質性讓步,但對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和經濟制裁一直忍氣吞聲,等待緩和時機的到來。中國的人口與GDP總值約是俄羅斯的十倍,美國與中國的戰略博弈才剛剛開始。如果說,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立足於打掉中國的外匯來源和增長動力,技術戰要打掉“中國製造2025”,那麼特朗普總統用退出《中導條約》造勢,就是旨在使中國受限於《中導條約》,斬斷中國威懾西太平洋地區的一條手臂。

特朗普執政以來一直試圖緩和美俄關係,絕不僅僅是為了對普京在2016年美國大選中的支持投桃報李,更重要的是要凍結美俄矛盾,以全力應對中國。特朗普關於退出《中導條約》的表態,要義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