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2023:中美分歧與共識2024-01-08
李環(Li Hu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
中美間圍繞台灣問題的各說各話,實際上是中美關係的競爭面導致美國要利用「台灣牌」牽制中國。中國念茲在茲的是兩岸必然走向統一,美國希望的是「和而不統」「分而不獨」的維持現狀。目標上的差異導致雙方仍將在台灣問題上進行較長期的博弈。
2023年中東地緣政治先緩後緊2024-01-02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從沙特和伊朗同意恢復外交關係,到以色列與哈馬斯爆發新一輪衝突,2023年的中東地緣政治發展脈絡可謂「先緩後緊」。
規範的人工智能與實際挑戰:中美推動科技道德倫理治理2024-01-02
彼得•比特納(Peter Bittn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師
人工智能這一新領域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興奮的技術,也是最具爭議的技術。對其加強監管的需求跨越文化和國界,可能成為美國和中國合作的機會,從而促進更廣泛的利益。
- 擺脫烏克蘭戰爭的僵局2023-12-25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學博士
從烏克蘭戰爭參與各方的戰爭能力和意願來看,走出戰爭僵局的條件還未形成。未來一年不僅是對參與各方戰略信心和耐心的考驗,也將是對各方制度韌性的考驗。
台灣還是「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嗎?2023-12-08
李環(Li Hu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事務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副所長
無論台灣地區哪個政黨上台,不能分裂國家是中國政府的紅線,也應成為美國「確保台海和平穩定」的具體行動指南。
香山論壇:傾聽不同的聲音2023-12-05
賀文萍(He Wenping)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在國際安全局勢面臨日益嚴峻挑戰的今天,類似北京香山論壇這樣作為溝通東西方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全球北方與全球南方之間橋樑的平台應該越多越好。
中國是加沙衝突的贏家嗎?2023-10-30
牛新春(Niu Xinchun) 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研究院教授
加沙戰事越來越吃緊,關於大國關係的評論逐漸多了起來,針對中國的一些陳詞濫調再度泛起。
跨越歐亞大陸「黑洞」:拜登的地緣政治抱負2023-10-06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學博士
儘管烏克蘭戰爭為拜登政府提供了實現地緣政治抱負的機會,但這並非坦途。美國霸權跨越歐亞大陸「黑洞」需要付出多少機會成本是一個未知數,也許大獲成功,也許是霸權的災難。
塔利班執政兩周年2023-09-26
王震(Wang Zhen)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中東學會常務理事
儘管西方媒體和政客對塔利班頗多指責,但誰都不能否認阿富汗政治比2001年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穩定。
冷戰與大國興衰:從奧本海默到薩哈羅夫2023-09-08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學博士
美蘇對科學家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昭示了冷戰的結局,
- 金磚擴容是形成對抗西方的俱樂部嗎?2023-09-06
張雲(Zhang Yun)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金磚國家擴容不意味着形成了對抗西方的俱樂部,它體現的是中等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上升,以及中東地區主要國家國際政治意識的大覺醒。
軍備控制的經驗教訓:美中就人工智能達成協議勢在必行2023-08-30
彼得•比特納(Peter Bittner)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講師
隨着人工智能日益成熟,其對國際穩定的影響越來越大。中美兩國應借鑒歷史上的武器條約,採取合作方式監管人工智能,以防止衝突,促進全球穩定。
防止仁愛礁事件成為美國印太秩序轉折點2023-08-29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圍繞仁愛礁事件的多方危機如果管控不利,將打破南海地區長期形成的和平發展局面,成為美國印太秩序聯動式推進的轉折點。
中國在莫斯科國際安全會議上反對軍事霸權2023-08-29
肖斌(Xiao Bin)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政治學博士
面對世界之變,中國軍事外交需要學習以往從未扮演過的國際角色,即在抵制和反對軍事霸權的同時,與其他強國共存和互動。
美日韓三邊合作加劇地區秩序裂變2023-08-23
李岩(Li Yan)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辦公室(高端智庫辦公室)主任、研究員
近日,美國總統拜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韓國總統尹錫悅在馬里蘭州戴維營舉行首次三國峰會,三國就強化合作達成一系列共識。這是美國以冷戰思維搞「小圈子」的又一重要步驟,將加劇亞太地區形勢的不穩定,引發地區秩序的新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