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防長解析美國應對中國戰略挑戰2015-11-13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最近發表講話,評述了中國通過在南海採取強硬立場,來挑戰美國建立的國際秩序的可能性。理乍得·魏茨認為,考慮到兩國間複雜多變的關係,卡特的做法是可取的。
- 美國在南沙宣示航行自由的做法自相矛盾2015-11-12
胡波(Hu Bo) 「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劃」主任
美軍拉森號以執行「航行自由」宣示計劃為名闖入中國南沙島礁12海里內,嚴重違背了美國一直支持的諸多國際法或國際規則。
敘利亞噩夢:美國和中國的迥異政策及其全球反響2015-11-09
丹·斯坦伯克(Dan Steinbock) Difference Group創始人
敘利亞的分崩離析昭示了美國支持的政權更迭政策的式微,而中國的政策則有望帶來經濟發展。但達成一項全球解決方案的時間越來越緊迫了。
- 美國必須警惕日本的核武野心2015-11-06
馮昭奎(Feng Zhaokui)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由於歷史原因及武器本身的極端潛在危險,人們有理由要求日本拿出誠意與負責的態度,採取行動消除國際社會對其核計劃的關切。
中國要準備同美國在南海進行長期博弈2015-11-05
張沱生(Zhang Tuosheng) 國觀智庫首席研究員,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美國海軍近日挑釁中國南海主權,對中美關係是有害的。美國不斷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反而指責中國中國的島礁建設是搞所謂「軍事化」 恰是美國自身的行為增加並促進了南海軍事化的趨勢。中國既要準備同美國進行長期博弈,也需保持清醒頭腦,不陷入美國製造的激化南海主權爭議的陷阱。
華盛頓加劇南海緊張毫無必要2015-11-04
特德·蓋倫·卡彭特(Ted Galen Carpenter) 倫道夫·伯恩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10月27日,美國海軍派出拉森號導彈驅逐艦進入中國南沙群島某人造島礁12海里,進行以「航行自由」為名的巡航。卡彭特認為,毋須當面挑釁,採取不那麼對抗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目的。
美俄理應聯合反恐2015-11-03
俞邃(Yu Sui) 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教授
敘利亞反恐之地不應成為美俄戰場。美俄一旦發生對抗,不僅會雙輸,而且將殃及全球。
網絡防禦的第一道(最後)防線2015-10-29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學者》副編輯
稱中美網絡協議已經失敗或許為時尚早。但這份語焉不詳的協議需要有具體的合作跟進,比如兩國CERT之間就合作達成一致。CERT是保護國家關鍵的信息基礎設施免遭網絡攻擊的第一(也是最後)的防線。
- 峰會增進合作開創未來2015-10-06
沈丁立(Shen Dingli)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新成立的美中聯合工作機制,使網絡空間和南海的爭議問題得到部分解決。兩國首腦同意的49個合作新項目,將加強雙邊合作,增加中國對國際社會的責任。
- 處理南海紛爭需要大智慧2015-09-20
翟崑(Zhai Kun)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華盛頓與北京之間並不缺乏對南海問題的溝通,9月的習奧會很可能磋商南海問題。如果中國的雙軌思路能夠與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相結合,雙方就可以達成諒解,降低攤牌的機會。
- 戰略文化與南海爭端2015-08-31
盧西奧·布蘭科·皮特洛三世(Lucio Blanco Pitlo III) 菲律賓亞太協進會研究員
盧西奧·布蘭科·皮特洛三世分析了對菲律賓和中國來說南海戰略重要性與日俱增的歷史和政治背景。儘管兩個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立場對立,但合作的大門依然打開。
- 美日軍事同盟將走向衰亡2015-08-21
吳祖榮(Wu Zurong)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大多數日本人民的和平願望,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強勁勢頭,使強化美日軍事同盟無論如何都得不到支持。事實上,它們是同盟解體的先兆。
- 伊核協議彰顯國際政治新風向2015-08-20
吳思科(Wu Sike) 中國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委員
主要大國、聯合國與伊朗近期達成的協議為解決地區衝突和國際問題樹立了典範。雖然美伊及一些中東國家內部還有猜疑,尚需做艱苦努力,但目前的成果表明只要各方懷有誠意,再複雜的問題也能通過談判解決。
- 日本刀的教訓2015-08-05
金瑩(Jin Ying)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副研究員
華盛頓對日本軍事力量的放縱說明美國好了傷疤忘了疼。對於日本的最終意圖,應該重新加以審視。
- 以公正名義打破中立2015-08-04
沈丁立(Shen Dingli)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
南海爭端中,美國言行不一和有違國際法準則的立場帶來誤解與猜忌,使該地區局勢升溫,並可能導致各方不希望看到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