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與印度洋2015-05-11
布拉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 政策研究中心教授
在習近平領導下,中國正以積極的姿態塑造外部安全環境。中國通過貿易和投資擴大戰略影響,同時向鄰國宣示它的領土領海主張。海上絲綢之路計劃就是出於習近平的這一信念:海權是中國在亞洲獲得優勢的關鍵。
- 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鲶魚效應」2015-05-08
丁一凡(Ding Yifan)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說已經過於陳舊。它們不再能滿足新興經濟體的需要,也不能反映當今的全球經濟。亞投行的成立,可以促使其他銀行提高競爭力和效率。
- 兩條底線的碰撞2015-04-17
尹承德(Yin Chengde)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研究員
雖不能說美俄已重返冷戰,但由於烏克蘭局勢惡化,雙方確已陷入空前緊張對立的狀態。尹承德認為,緊張源自雙方對烏克蘭的影響力的較量,而中國主張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這場危機。
- 布熱津斯基:伊核合作促進美中關係2015-04-10
內森•加德爾斯(Nathan Gardels) 《世界郵報》主編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是美國最著名戰略思想家之一。在1979年伊朗革命和隨後的美國人質危機期間,他擔任吉米•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他就剛達成的伊朗核問題協議接受了美國《世界郵報》採訪。
- 中美全球治理的觀念衝突2015-03-30
拉姆西斯•阿米爾(Ramses Amer) 瑞典安全與發展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
拉姆西斯·阿米爾對比美國和中國的外交觀點與政策,讓讀者了解到雙方未來的互動。兩國對國家間使用武力的看法大相徑庭,而可能性很小的一個協同解決之道,是美國像中國那樣,進一步順應聯合國憲章和互不干涉原則。
- 中美人道救援演練及對亞太地區影響2015-02-16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中美在海南島省的海口舉行了針對受颱風襲擊國家的人道主義救援減災聯合演練。這類合作演練尚處在早期階段,在應對反恐、維和及海上安全等非傳統威脅方面仍然存在體制、後勤和法律的不足。
- 中國在美國安全戰略中份量加重2015-02-12
蘇曉暉(Su Xiaohui)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概述了美國的全球利益,在有關中國的敏感話題上,報告比2010年版更謹慎,強調合作有利於國家安全。儘管美國仍把中國看成對手,但它應該順應全球的共同利益趨勢,而不是堅持零和思維。
- 中美兩軍關係:名成功未就2015-01-08
周波(Zhou Bo)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
軍事關係是中美關係中最脆弱的部分。兩軍最近簽署的諒解備忘錄是雙方為「建設新型兩軍關係」作出的重大努力。
- 何謂中國經濟「新常態」?2015-01-06
余永定(Yu Yongding)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前會長
中國過去20年以投資和出口驅動為特點的增長模式已經失去動力。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產能過剩,特別是在房地產領域。國內消費和基建投資的增加有助於延續增長,但2015年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公司負債率過高。
- 讓中國和鄰國加入中導條約2014-11-21
道格·班多(Doug Bandow) 卡托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道格·班多解釋了為何將中導條約(INF)擴大到亞洲有利於美俄合作,並可減緩領土問題上的地緣政治和軍事緊張。雖然出於擔心台灣獨立,中國最初可能對加入該條約非常警惕,但一個新的軍控機制最終也會讓北京受益匪淺。
- Axiom報告:網絡安全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2014-11-04
弗朗茨•斯蒂芬•加迪(Franz-Stefan Gady) 《外交學者》副編輯
正當奧巴馬總統準備本月前往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之際,懸而未決的網絡安全問題持續影響雙邊關係,並加劇了兩國關係緊張。
- 中俄海上軍演暗含反美意味2014-06-12
理乍得·魏茨(Richard Weitz) 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今年中國和俄羅斯舉行的「海上聯合2014」軍演在多個方面值得關注。首先,軍演在時間上和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京對北京進行國事訪問正好重合。其次,軍演的同時,出現了中俄合作正在加深的其他明顯信號。再次,中國試圖利用軍演使其防空識別區合法化。最後,軍演未能引起華盛頓的強烈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