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簡體繁體
【熱點話題】:中美關係 貿易戰 全球治理 COVID-19 氣候變化 脫鉤
中文英文中英對照
  • 馮昭奎 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

美國必須警惕日本的核武野心

2015-11-06

2015年10月9日,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中國核科技信息與經濟研究院發佈了日本核材料問題研究報告。該報告援引日本政府2015年8月的數據顯示,日本擁有47.8噸敏感度極高的分離鈈,其中10.8噸存於日本國內。此外,日本還擁有約1.2噸高濃鈾。

眾所周知,核能技術是典型的軍民兩用技術,高濃縮鈾和鈈都是可直接用於製造核武器的核材料,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戰機先後投到廣島和長崎的兩顆原子彈就分別就是“鈾原子彈”和“鈈原子彈”。

然而,上世紀50年代後期以來日本發展核電事業一直是“一心兩用”,既要發展商用核電反應堆,又要通過發展核燃料循環技術積蓄開發核武的潛力。日本頻頻有政治人物跳出來發表危險的擁核言論,包括安倍晉三的外祖父岸信介在1957年致信美國政府稱,“從防衛角度來看,如果日本認為有必要,日本將進行核武裝”。安倍晉三的二外祖父佐藤的內閣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曾極秘密地研討了保有核武器的可能性並提出報告書。安倍晉三本人曾於2002年稱“憲法不禁止日本保有核武器”。而鈈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危險物質,必須嚴加監管,防止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例如1995年在東京製造沙林事件的奧姆真理教重要人物曾企圖獲取核材料。由於以上種種,人們完全有理由要求日方拿出誠意和負責任的態度,採取行動解決國際社會關切。

需要指出,早在1955年11月,日美就簽署了日美原子能協定。美國承諾借給日本6公斤鈾235,一種濃度高達20%的核材料,日本則於1956年6月在東海村設立了日本原子能研究所,為美國借給日本的濃縮鈾設立保管場所和相關研究機構,力圖實現濃縮鈾國產化。6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在人形峠建設鈾濃縮實驗工廠,並於1982年3月全面開工。在此基礎上,由民間企業合資設立的日本“原燃”公司在六所村建設的商用鈾濃縮工廠於1992年3月竣工投產。由此可見,日本之所以能擁有約1.2噸高濃鈾,是與美國的長期幫助分不開的。

在鈈材料方面,正如鍋爐燒煤會留下未燒凈的煤渣一樣,輕水堆“燒”低濃縮鈾也會因燃燒不充分而導致使用過的燃料即“乏燃料”中含有“有用物質”(約1%的鈈和1%的鈾235等)的情況。有專家估計,如果對日本核電站乏燃料進行後處理,對分離鈈進行再利用,可節約天然鈾25%,這對需要依靠進口鈾的日本無疑是一筆可觀的資源,棄之可惜。然而,一段時期內日本沒有後處理能力,只好將乏燃料運到歐洲委託英法相關企業進行後處理,分離出鈈再運回日本。從1978年開始,每年有幾百噸乏燃料從日本運往英法,在後處理量較大的90年代後半期,大約每隔半個月就要用波音747這樣的大型噴氣機從英法向日本空運一次鈈,每次運送約250公斤。由於能為日本提供後處理服務的國家如此遙遠,以致為日本送回鈈,無論是海運還是空運,都引起了途經國家的擔心和反對。這促使日本決心建造本國的後處理工廠。

1977年1月上台的卡特總統發表“核不擴散政策”後,美決定無限期推遲本國商用後處理工廠建設,對同盟國也要求照此辦理。特別是對日本,要求即將建成的東海村後處理工廠需徵得美國同意才能運行。然而在1977年4至9月展開三次“日美後處理交涉”後,美國卻作出讓步,同意東海村後處理工廠可以運行,雖然附加了一些條件,卻給日本提供了提煉鈈材料的機會。與此同時,上世紀70年代美國要求日本每次從英法運回鈈均需徵得美方同意,然而在1981年里根總統上台後,對日本運回鈈從“每次徵得同意”放寬為“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就無需每次徵得同意,放鬆了對日本從歐洲運回鈈的限制。這也是導致日本國內鈈積累越來越多的原因。另外,美國還曾向日本提供330公斤武器級鈈和30公斤鈾用於“研究”。

鑒於上述情況,必須指出美國在這個問題上對日本是負有特殊責任的,而且隨着技術的進步,鈈提純技術的難度逐漸降低,通過提純鈈用於製造核武器也並非不可能。因此,無論是武器級鈈還是反應堆級鈈,都被國際原子能機構列為“監督保障”對象。為此,美國必須對存在着“擁核武”傾向的日本加強監督。